德國醫藥巨頭——拜耳公司旗下藥物“倍泰龍”即將退出中國。倍泰龍是目前中國市場上唯一可降低多發性硬化癥發作頻率的藥物。中國正在使用該藥物的患者共有近千名,他們即將面臨斷藥的困境。
多發性硬化癥是一種發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自身免疫疾病,有“死不了的癌癥”之稱,主要發病年齡在20至40歲,是僅次于創傷的中青年人致殘原因。
27歲的內蒙古人趙磊于2010年5月確診多發性硬化癥,他的癥狀顯現為:突然之間,其右眼視力大幅下降,腿腳也不聽使喚。醫生使用激素,幫助他渡過了急性發作期。
醫生同時告訴他,這種病目前無法根治,隨時可能發作,且發作的頻率會逐漸加快。若無法獲得有效治療,極有可能導致癱瘓和失明。
趙磊記得,當時醫生問他:家庭條件能否支撐起大約每年20萬元的醫藥費?如果可以,有進口藥物可以大幅改善其生活質量。趙磊說:沒有。
醫生提到的進口藥物,是默克雪蘭諾歐洲公司生產的藥物“利比”。公開資料顯示,針對多發性硬化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先后批準引進利比和倍泰龍。
不過,多名病友告訴財新記者:在2013年利比專利到期前后,中國市場上就再也買不到這種藥,絕大多數此前使用利比的患者都轉而啟用倍泰龍。
倍泰龍可減少發作的次數和神經損傷,降低殘疾發生率。倍泰龍屬注射藥劑,患者需要隔天注射一次藥物,單價850元。每月15次,共計12750元。
因為藥費昂貴,拜耳公司還采用了與中國慈善總會合作的方式,向患者贈藥。這大大降低了患者的購藥成本。根據中國慈善總會倍泰龍患者援助項目信息,自費患者如連續用藥3個月取得明顯效果且沒有新的疾病進展,提交低收入證明等材料就可以申請9個月的藥品援助。
趙磊是2014年病情再次復發之后決定使用倍泰龍的。這一次,他發現舌頭很僵硬,幾乎無法說話了。“我只是希望自己能和正常人一樣生活”,趙磊在電話中告訴財新記者,“申請慈善總會的項目之后,每年負擔4萬元左右即可,這在我經濟能力范圍之內”。
中國慈善總會官網顯示:自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倍泰龍項目累計援助患者933人。
“這僅僅是有經濟能力用藥的人數”。北京一名要求匿名的患者告訴財新記者。她自身職業是護士,也接觸到多位病友。“很多人都沒有錢來長期用藥,只能是在急性發作期前往醫院,使用激素治療。但效果一次比一次差,很多人難逃癱瘓的命運。”這位患者說。
這名患者曾親眼見到一名病友癱瘓在床多年,只能由其獨生女兒全職照顧,家庭因病致貧。她說,她是2011年患病的,此后每年復發一次,每次癥狀都不一樣。從2013年開始用倍泰龍之后,她就沒有再復發過。
多發性硬化癥屬罕見病。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世界范圍內的多發性硬化癥患者約有250萬人。此病在亞洲和非洲國家發病率較低,約為5/100000;日本更低,為1.4/100000。中國目前尚未有多發性硬化癥的流行病學資料。若按日本的發病率來保守推算,中國罹患多發性硬化癥的患者應不低于1.9萬人。
在拜耳公司決定倍泰龍退出中國之后,中國慈善總會的倍泰龍患者援助項目也一并暫停。官方網站通知稱:目前最后一批援助藥品的有效期為2016年8月31日;這一項目于3月1日起暫停接受患者申請。
該通知還稱,這一項目暫停是“由于拜耳公司供貨問題”。
拜耳中國方面回復財新記者稱:“我們保證目前援助療程尚未結束的患者將繼續獲得倍泰龍,直至患者援助療程結束。拜耳正在積極研究可行方案,解決當前中國市場暫時性的藥品供應短缺問題。”拜耳中國方面不愿向財新記者提供進一步的信息。
公開資料顯示,倍泰龍在華銷售業績并不理想,其2013年全年在華銷售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相比倍泰龍當年在全球10.38億歐元的銷售總額來說,中國市場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2015年6月29日,拜耳公司旗下的肺動脈高壓治療藥物——萬他維宣布要退出中國,并終止在華援助項目。此后由于患者、醫生持續呼吁,2016年2月1日,萬他維援助項目已重啟。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