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學領域的創新有目共睹,不管是我國的創新環境還是政策環境,都較利于生命科學的發展。而環境的優勢和行業良好的發展前景也讓眾多跨國藥企紛紛布局規劃我國的市場。
“2014年回國以來,感受最大的就是行業環境變化非常大,一是國內專利和論文的質量數量齊升;二是很多年輕人進入這一領域;三是中外互動越來越多。”葛蘭素史克中國研發中心總經理利民在“2016浦江創新論壇”間隙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在良好的政策環境支持下,中國市場將繼續作為公司全球業務的主要增長引擎。”跨國藥企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周虹說,2015年公司追加8.63億元在上海張江投建羅氏創新中心,預計2018年完工。有別于羅氏研發中心把國外的技術引到中國,結合本地疾病情況再改進生產,創新中心將致力于把中國本土研發出的藥品拿到全世界。
以抗感染藥物研究為例,羅氏在舊金山、巴塞爾的研發團隊都沒有參與,全部由中國團隊進行,超過330名研發員工中,80%是中國本土專家。“讓中國患者第一時間用上國際新藥的同時,還將向全球輸送新藥成果與人才。”周虹說。
跨國藥企除了在中國市場銷售進口藥,在本土研發培育新藥也在加建。阿斯利康中國區總裁王磊表示,在中國已經有4個1.1類新藥進入臨床或在研發階段,一旦小分子、大分子的研發中心投入使用,每年將有1—2個進入1.1類新藥流程。同時把國外早期的新藥引入中國。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新藥從中國誕生,甚至比全世界上市時間還要早。
利民也表示,葛蘭素史克全球神經科學基地坐落在中國上海,意味著要為全世界神經疾病患者發現和開發新藥。在上海有超過350名專家和醫生,與歐美各全球研發中心通力協作。另外,計劃到2020年陸續在中國推出20多個新的藥物、疫苗和適應癥,涵蓋領域包括哮喘、艾滋病、帕金森癥、高血壓、子宮頸癌等。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