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需消耗很少的核燃料,就可以產生大量的電能;零排放無污染的環保優勢,促使核電行業成為我國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那么當前我國核電行業發展如何呢?
2014年我國核電發電量為1,305.80億千瓦時,占全國發電總量的2.39%,在核電國家中處于較低水平(美國、俄羅斯的核電占比分別為19.4%、17.5%)。我國的節能減排壓力以及國家能源結構與發達國家之間差異,將促進我國核電建設的快速發展,未來我國核電建設發展空間廣闊。
截至2014年末,我國投入運行核電機組22臺、裝機容量1,912萬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6臺、裝機容量2,946萬千瓦。根據發改委、能源局、環保部2014年印發的《能源行業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核電建設的目標是:2015年運行核電裝機達到4000萬千瓦、在建1800萬千瓦,力爭2017年底運行核電裝機達到50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按照此目標推測,2015-2017年,平均每年將新增在建裝機容量1,000萬千瓦,對應約10臺機組,總投資額近1,200億元。
根據目標相對保守的《國家能源發展戰略行動計劃(2014-2020年)》(2014年國務院印發),我國核電建設的目標是:到2020年,核電裝機容量達到5800萬千瓦,在建容量達到3000萬千瓦以上。按照此目標推測,2015-2020年,平均每年將新增在建裝機容量600萬千瓦,對應約6臺機組,總投資額近720億元。
2015年,中國核電行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除了為巴基斯坦承建5臺核電機組的項目以外,還相繼與英國、羅馬尼亞、阿根廷等國簽訂了核電建設項目,中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ACP1000)開始走出國門,在巴基斯坦、羅馬尼亞、阿根廷實現落地。
據靈核網發布顯示,2016年我國核電總裝機容量位居世界前列,核電年發電量穩居世界前三,二代改進型核電站設備國產化率從2005年的60%提升到現在的85%,三代核電裝備制造水平也顯著提升,已實現關鍵設備制造國產化,可以滿足國內核電建設和“走出去”的需求。
日前,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正式發布的《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其中提到了核電“十三五”規劃目標,即“十三五”期間全國投產30GW、開工30GW以上,2020年裝機達到58GW。可以看出,核電作為國家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將呈現蓬勃發展之勢。
未來,隨著新興市場地區對電力能源需求的增加,核電勢必成為重要的電力來源,中國核電技術具有性價比的優勢,國家推動核電走出去的意愿強烈,中國核電的出口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更多信息,請咨詢。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