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航空航天產業政策的不斷出臺,我國衛星產業不斷利好,商業衛星在中國方興未艾,整個商業航天更將是一片廣闊的藍海。
目前全球航天經濟總量約3300億美元,商業航天產業占比高達76%,市場規模巨大。
最近一個月,中國相繼成功發射了風云四號A星等兩顆頗有看點的衛星升空,至此,我國航天2016年發射次數達到24次,再創歷史新高,躍居世界首位。這折射出我國衛星產業已進入了發展加速期。而從未來產業規劃看,該細分產業還將迎來重要政策扶持。
國務院近期印發的 《“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簡稱 《規劃》 )顯示,相比“十二五”期間,《規劃》對我國衛星及應用產業提出了更全面細致的戰略部署。《規劃》明確指出,要做大做強衛星及應用產業,進一步促進高端裝備與新材料產業突破發展,引領中國制造新跨越。
按照《規劃》,到2020年,我國將基本建成主體功能完備的國家民用空間基礎設施,滿足我國各領域主要業務需求,基本實現空間信息應用自主保障,形成較為完善的衛星及應用產業鏈。為了實現該目標,《規劃》明確指出:第一,要加快衛星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第二,要提升衛星性能和技術水平;第三,要推進衛星全面應用。
具體來看,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規劃》指出要構建星座和專題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系統,加強地面系統建設,構建“大數據地球”;實施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建設衛星導航空間系統和地面系統,建成北斗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形成高精度全球服務能力。值得一提的是,《規劃》提出將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推進遙感衛星等建設。在提升技術水平方面,掌握長壽命、高穩定性、高定位精度等能力的衛星應用平臺技術以及突破高分辨率、高精度等有效載荷技術、有序推進中小微衛星發展等成為“十三五”期間我國衛星性能及技術環節的主要提升方向。
而相比上一個五年規劃,《規劃》對“十三五”期間我國衛星的全面應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統籌軍民空間基礎設施,完善衛星數據共用共享機制,加強衛星大眾化、區域化、國際化應用,加快衛星遙感、通信與導航融合化應用,利用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創新“衛星+”應用模式。其次,面向防災減災、應急、海洋等領域需求,開展典型區域綜合應用示范;面向政府部門業務管理和社會服務需求,開展現代農業、新型城鎮化、智慧城市、智慧海洋、邊遠地區等的衛星綜合應用示范。此外,圍繞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推動“互聯網+天基信息應用”深入發展,打造空間信息消費全新產業鏈和商業模式。
不僅如此,《規劃》 還將推進商業衛星發展和衛星商業化應用,同時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建立“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而在該方面,《2016中國的航天》白皮書中也提到,將繼續開展北斗全球系統建設,計劃于2018年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提供基本服務;2020年前后,完成35顆衛星發射組網,為全球用戶提供服務。
在完善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方面,《規劃》強調將深入推進軍民融合,即構建軍民融合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體系以及加強軍民融合重大項目建設,而其中就包括統籌規劃軍民衛星研發和使用。
在商業航天頂層“供給側改革”的不斷助力之下,預計中國商業航天產業將快速成長。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