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在土壤修復行業,已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達到一百多種,常用技術也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均制定并開展了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計劃,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土壤修復行業。
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849億元
從治理修復市場看,土壤修復產業生命周期可分為準備、起步、躍進和調整四階段,我國目前正處于起步階段。“十二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發展較迅速,呈“V”字形上升。靈核網發布估計,“十三五”我國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達849億元。未來市場規模最大的四個區域是華東、華南、華北和華中,市場發展較快的重點省份是廣東、江蘇、上海、北京、浙江、湖南和重慶。
欠缺高效的商業模式
從商業模式看,目前我國土壤修復資金來源主要包括政府財政資金、自籌資金、財政與自籌資金組合,分別占比63%、14%和21%;其他來源資金占2%,主要包括GEF贈款、搬遷補償資金和未明確實際來源的多渠道籌措等。整體看,我國目前尚缺乏高效的污染土壤修復商業模式和資金投入機制。
就從業單位看,呈金字塔型分布,目前市場上已承接項目的從業單位以環境領域“老牌”公司居多,門檻相對較高,新創企業有機會,累計承接5億元以上金額的領軍企業各有優勢。
可持續修復管理剛剛起步
從我國環境管理制度看,“十三五”期間,以基于風險管理的分級分類為核心思想,提高政策制度可操作性、技術標準精細化和針對性、環境管理有效性等是土壤修復政策法規完善的主要方向和特點。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孫寧主任說,污染場地綠色和可持續修復管理已成為未來發展趨勢,在國際上已有較為完整的標準體系和較多實際應用。我國現階段的場地修復和管理過程中,綜合考慮污染場地健康和生態風險、修復過程中產生的二次污染及危害、修復中場地及周邊污染暴露情況以及修復活動產生的環境、社會和經濟效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可避免走國外修復產業發展中走過的彎路。
綠色可持續修復理念在國內研究剛起步,應用領域尚屬空白。通過借鑒國際經驗,采用費用效益分析、環境足跡分析、生命周期評估、多目標分析等多種決策支持手段和方法,從環境、社會、經濟三方面開展場地修復可持續性評價,這也是“十三五”期間我國污染場地管理體系完善階段的發展方向和重要內容。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