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首位航天女英雄是這樣煉成的
她能吃苦,性格堅毅;她好學上進,追求卓越
她自尊心很強,在她認定的事情上絕不輸給別人
爸爸媽媽教育她:做什么事都要堅持,還要做到最好
啟蒙老師說:她的很多優秀品質很大程度上是家庭教育的結果
核心提示
2012年6月29日上午11時20分,中國,內蒙古阿木古郎大草原,一片流水環繞、四周空闊的草地上,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從“神舟九號”的返回艙中緩緩而出。精神煥發的面容,燦爛如昔的微笑,她用這些詮釋了13天的飛天感受:“天宮就是我們在太空的家,很溫馨,很舒適。我們為祖國感到驕傲和自豪!”
堅毅、沉穩、平和、好學、樂觀、樸實、感恩、孝順,從半個月前被官方公布成為中國首個女航天員,劉洋身上表現出的優秀品質被國內諸多媒體不斷挖掘和呈現于公眾面前。
只是,在劉洋已經走過的34年的人生歷程中,是哪些因素,使如此多的美好字眼兒能夠積聚其一身、融化在她的血肉和靈魂之中?
1
好學堅毅和家境有很大關系
——在航校野營拉練時,腳上磨出成片水泡也死活不肯上“醫療車”;
——在航天城訓練時,離心機內宛如巨石壓身下的高速旋轉訓練,她“每根頭發絲、每個手指甲都在用力”,在海邊觀景的幻想中抵抗十幾分鐘萬米長跑、雙腿如灌鉛般的痛苦;
特別能吃苦,性格堅毅,是劉洋留給很多人的深刻印象。
——小學沒有低于90分的成績,初中高中接連保送;
——空軍長春飛行學院4年的學習,在20多個女孩子中脫穎而出,訓練成績是全優;
——執行“神九”任務的前期準備中,用兩年追上兩位搭檔14年的訓練成果;
好學上進,追求卓越,是劉洋身上一直保持的“慣性”。
“她能這樣,和過去很長時間我們的家境有很大關系。”父親劉士林、母親牛喜云一致這樣認為。
上世紀90年代初,兩個人的企業都不景氣,牛喜云的月工資是180元,而劉士林的只有50元。“這輩子,一直遺憾沒有上大學的命。在廠里是工人的時候,我特別羨慕技術人員,他們是有知識有文化的代表。”劉士林說。
劉洋出生后,上大學,成為父母心中賦予她的一定要完成的“使命”。
像很多父母一樣,劉士林和牛喜云利用一切生活中的實際教材引導劉洋要考上大學。父母記得,劉洋上學前,他們經常帶她經過鄭州沙口路附近的金水河。那時候,紡織業是鄭州的工業支柱,金水河里有不少紡織廠丟棄不用的用來擦拭機器的廢線,于是就有經濟困難的人在河邊支起大鍋,清洗出這些油黑的紗線另做他用。父母總是面對此景一再告訴小劉洋:“你看,干這些活臟不臟?如果不好好學習,將來你可能也會這樣。好好學習,有了文化,就有可能當科學家,過上好生活。”
牛喜云說:“我們從來沒想過劉洋會成為名人,就一個具體目標:考上大學!”
為了這個目標,父母對劉洋的教育思想堅定、穩固而持久。
母親在劉洋面前總是固執地“狠下心腸”,比如掃地,一次掃不干凈必須重來,直到媽媽滿意為止;想出去玩兒,必須先認真完成作業;讀書寫字要保護眼睛,姿勢一定要端正;想買零食,媽媽只要說過“不許吃”,再怎么求也沒用;有好吃的,“孔融讓梨”、“臥冰求鯉”就是榜樣,小劉洋一定要讓長輩先嘗。
“這種教育讓她從小就很聽話,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堅持,還要做到最好。”
父親也利用各種機會加強劉洋的毅力鍛煉。
已經退休的白鳳芝是劉洋小學一、二年級的班主任,她對劉洋一年級時參加學校跳繩比賽得了第一名的經歷記得很清楚。
“那么小的孩子,一開始不怎么會跳,她爸就陪著她練,中間斷了就鼓勵劉洋重新來,斷了續,再斷再續,聽她父親說這樣大概3000次。我覺得,以后劉洋身上表現出來的韌勁兒和這種體驗有很大的關系。”白老師說。
初中時,劉洋的體育成績不理想。劉士林在家里準備了鉛球,還每天陪著劉洋蹦樓梯,掐著表監督劉洋練長跑。
“每天練,逐漸加大鍛煉量。鍛煉很枯燥,她也想偷懶,我不允許,總是讓她堅持、再堅持。”劉士林說,女兒聽話,以后在各種困難面前都保持了這種精神。
劉洋讀小學六年級的時候,父親在廠里有幸參加了一個中專學習班。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