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機器人加速進入工廠取代人工時,服務機器人也在不斷提升技術,走入尋常百姓家。9月10日,在2016國際服務機器人產業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表示,服務機器人市場序幕才剛打開,要避免用過高的期待去“捧殺”這個新生事物,從業者的心情不要太急躁,好戲還在后頭。國家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王衛明副司長,中國工程院院士封錫盛院士,南京市副市長謝志成等出席了論壇。
服務機器人的終極目標是“擬人”嗎?
什么是服務機器人?“手巧、有學習能力、有心靈感知能力。”國家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王衛明副司長王衛明這樣解釋。
中國工程院院士院士徐揚生從事機器人研究33年。他認為,服務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的差別在于感知、認知、動作。
“感知”是指服務機器人應該能到風來了,風大嗎,冷嗎?“認知”是指機器人有分析能力,能思考要加衣服嗎?加哪件衣服?“動作”是指機器人知道怎么穿衣服?穿得舒服嗎?
徐揚生說,服務機器人一個核心能力是有學習能力。向誰學習呢?很多人脫口而出,當然是“仿人”。但他的觀點是,機器人更可以向動物學習。比如鳥類遷徙幾千公里不迷路,很多自然界的能力人類是不具備的。服務機器人研發不要局限于于“擬人”。
未來西醫、銀行職員等職業將受機器人沖擊
未來,服務機器人有很多探索方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導王田苗說,軟體機器人是一個重要方向。
他說,機器人不一定是冷冰冰的金屬機器,隨著材料學的發展,現在軟體機器人已經被開發出來,它們柔軟靈活、有著接近動物膚質的觸感,在抓取雞蛋、螃蟹、海參……等非規則、易碎物品時比鋼鐵機械手有優勢,還不怕水,成本只有工業手臂機器人的十分之一。
徐揚生則建議,未來可以將服務機器人設計成“可隨身攜帶”。可穿戴設備正在引發革命性科技趨勢,皮帶、鞋子、眼鏡……未來都可以是一個個小型服務機器人。
他還預測,未來,隨著服務機器人的技術升級,銀行職員、西醫等職業會走下坡路。比如說,以后看病是用儀器測的,此后再比照計算機里儲存的藥物和病理數據,機器人的記憶、數據庫遠比人腦好用。
發展服務機器人要保持平常心
國家工信部裝備工業司王衛明副司長王衛明
說,近期“阿爾法狗大戰李世石”事件是一個標志:服務機器人正在滲透到人類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
當前,國內對服務機器人的期望非常高,金融機構爭相投入,機器人企業成為地方政府的“座上賓”。但實際上,這個行業由于技術瓶頸,很可能不能馬上就達到大家的希望。一個新生行業,會引發投資熱浪,也必然會遭遇發展低谷,行業、政府部門都要保持平常心,從振興中國制造的高度,從長計議。
國內研發企業需要苦練內功。目前,工業機器人行業已經出現了“四大巨頭”企業,但服務機器人行業目前還沒有巨頭,國內企業有機會去一爭高下。企業之間可以通過合并、重組、聯合開發等手段去做大做強,共同發展。
王田苗也認為,隨著材料學的不斷進步,未來5-10年服務機器人將形成巨大的產業。對于中國來說,目前世界上大部分智能硬件在中國制造,中國市場對服務機器人的需求也最大,產業前景無限。
靈核網作為多年市場調查的市場研究機構,長期涉足競爭對手市場信息的監測和調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場信息收集網絡,搭建國內最完善的數據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務。更多競爭對手及市場調查的需求,請直接聯系靈核網項目部或者直接進入靈核網詳細了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