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海 施耐德中國區總裁
一家企業就像是一個人。
每個人都想要長命百歲,每一家企業,也都想成為百年老店。為了達成這個目標,無論是人,還是企業,都需要明白自己的養生之道。
正確的企業養生之道是什么呢?企業的哪些方面,是衡量健康度的重要指標呢?
管理學家弗雷德蒙德·馬利克曾經總結過一個理論。他認為有六個重要指標來檢驗企業的健康度:市場地位、創新力、生產力、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支付能力和流動資金、盈利能力。
這六個標準,是一張企業的體檢報告表。
我們光了解健康狀況還不夠,還需要知道該如何改善體質,如何鍛煉。我認為改善企業健康的三個比較主要的因素是戰略、節奏和人。
戰略
我們必須對自己的企業提出五個哲學上的終極問題:我是誰?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我能做什么?我不能做什么?這是一個企業安身立命之本。只有明確知道自己的定位,才能夠制定出相應的發展戰略。
這五個問題的答案很復雜,即使對企業特別了解的人,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給出答案。
這里面涉及到的項目太多。市場定位、目標客戶群、行業動態、企業自身的長處和短板,林林總總,需要一個長期的調研過程,才能夠有一個全局的理解。我不是說回答了這五個問題就一定成功,但不回答這五個問題的企業一定不會持久。
回答上面的問題,除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還要搞清自己不做什么。
很多人對企業養生之道有一個誤解,認為我只要擴張,就是養生。這是不對的。把企業做大,并不代表能把企業做強。就好像一身肌肉的健美冠軍和壽星之間不能劃等號。
短期來看,我們確實可以制訂一些讓企業迅速壯大的舉措,用一些單純的增長數字來取悅老板或董事會,但卻無法讓企業保持可持續性發展。我見過太多企業,在發展初期勁頭十足,但沒過幾年就陷入危機,甚至破產。究其原因,正是因為他們混淆了“做大”和“做強”之間的區別,缺乏前瞻性和全局眼光,只顧盯著增長數字而忽略了其它因素。
必須要指出的是,戰略和目標不可混為一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