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他小時候窮怕了,所以總是有一種危機感,于是,他提出了“一、二、四、八”的產品研發模式。
娃哈哈董事長
再見,他依然衣著樸素,灰暗的拉鏈夾克衫看起來和普通人并無兩樣,絲毫看不出半點首富的派頭。他很少穿奢侈品,他認為那樣沒有必要。盡管如此,他還是要把大量的歐洲名品賣給眾多的中國消費者。
2012年11月,他開始帶領著他的飲料帝國實施戰略轉型,進軍零售業務,在杭州開設了精品商城——娃歐商場。他計劃在未來5年的時間里開設 100家商場,銷售意大利Gregory、西班牙Groc等在中國知名度較低的歐洲品牌,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買得起的奢侈品”。
被迫的多元化
在過去的幾個月里,過得并不輕松。這個飲料大王,開始帶領公司嘗試多元化。
在外界看來,飲料大王經營奢侈品商場似乎有些不可思議。這是一個無奈的選擇。2012年,娃哈哈集團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36.31 億元,同比負增長6.23%;實現凈利潤80.58億元,同比增長16.93%。而在2008年,娃哈哈實現營業收入328億元,同比增長27.2%,利 潤5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50.36%,從2009年到2011年,營收每年都增長20%以上,2012年卻變為負增長。
“作為飲料業的龍頭企業,每年20%的增長都達不到,說明市場容量沒有那么大了,而眾多的飲料企業在有限的市場容量里就要展開惡性競爭了,‘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如果開始惡性競爭,那么整個行業就會出問題。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
他只有另辟蹊徑。面對增長乏力的飲料市場,他有兩條路可以走:多元化或者國際化。
經過調查研究,最終選擇了多元化。他認為,中國企業的國際化做得并不好,走出去的企業大部分都在虧本。在國外,中國企業走出去被認為是掠奪性的投資,有些企業的做法已經損害了中國企業的信譽,所以,中國企業走出去后,并不受歡迎。
目前,娃哈哈的國際化僅限于貼牌加工,其旗下的奶粉產品是由一家擁有130多年歷史的荷蘭皇家乳品公司代工。當時,歐洲的牛奶過剩,曾一度出現 過奶農為抗議奶價過低導致的倒奶事件,荷蘭的奶源賣不掉,而中國正好缺少好的奶源,他們一拍即合。這家荷蘭的工廠給娃哈哈加工奶粉,并不需要娃哈哈投資, 這降低了很多經營風險。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管理這樣的海外合作模式。
“重要的是制定好標準。”生產出來的奶粉符合質量標準,娃哈哈才會銷售,并貼有娃哈哈自己的品牌。這種合作方式,既解決了荷蘭工廠的市場問題, 也解決了娃哈哈的奶源問題。這正是的精明之處。而對于娃哈哈的多元化,更多考慮的是娃哈哈是否需要多元化、有沒有能力多元化、有沒有機會多元 化。他認為,要這三者都具備,企業才可以搞多元化。綜合上述考量,認為,娃哈哈有足夠的資金和能力搞多元化。娃哈哈沒有銀行貸款,還有大量的存款, 資金實力比較雄厚,而且很多大專院校、國外的企業、國外的研究機構愿意與娃哈哈合作,人才也沒有問題,剩下的就是看機會了。選擇了娃哈哈增長乏力的 時機。
對于選擇零售行業,的解釋是,國外的零售業進入中國以后,帶來了很多的不好的競爭方式:不付錢,一拖就是半年;亂收費,給制造業帶來了諸 多的威脅,家用電器行業就是被零售業搞壞的,兩大零售商拼命壓價,低價競爭,導致家電企業沒有利潤可賺,企業沒有資金投入研發。
“娃哈哈做零售業要扭轉這種運營模式。”解釋說,我希望給工廠開直營店,縮短銷售通道,減少銷售費用。
然而,這種零售模式,在中國也并不新鮮,在一些一線城市,已經有多家奧特萊斯,娃歐商場又會以什么取勝呢?
介紹,杭州的生活水平比較高,商業比較發達,杭州人也喜歡買歐洲的精品,目前歐洲的精品分散在各個地方,如果集中賣歐洲精品的話,能夠門類齊全,消費者到這里選擇的余地比較大。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