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電集團與清華大學聯合開發的煤制芳烴技術日前在華電煤業榆林煤化工基地問世,基地年內將全面啟動,標志著世界首套百萬噸煤制芳烴示范裝置將逐步實現工業化。
華電集團總經理云公民4月11日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煤制芳烴技術的成功開發,開創了煤基能源化工新途徑,對我國石油化工原料替代,抓住世界能源化工新的發展機遇具有重要意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研究員錢平凡對本報記者表示,我國煤炭資源多數分布在西部地區,該技術的工業化還將帶動配套下游聚酯、化纖、紡織等產業的發展,將促進中西部煤炭資源富集地區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據了解,當前以煤為原料生產芳烴路線上的三大關鍵技術(煤氣化、合成氣制甲醇和甲醇芳構化)中,煤氣化和合成氣制甲醇在國內外均有成熟的工業化技術,但是甲醇制芳烴的工業化技術尚屬空白。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金涌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甲醇制芳烴技術是一項關系到我國石油替代戰略和煤化工產業健康發展能否得以實現的關鍵技術。”
“此項技術填補了國際空白,是我國現代煤化工科技領域的重大突破,對推進石油和化工原料多元化進程,滿足市場對芳烴等基本有機原料快速增長的需求,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戰略意義。”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周竹葉表示。
“不過,這項國際領先的技術要真正轉變國際領先的產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清華大學副校長康克軍認為,應從系統的層面考慮各種能量與物質消耗,方可實現能量與水資源的優化利用,實現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
我國甲醇行業的現狀是產能擴張過快,而下游產品卻遠遠跟不上發展,其主要原因是核心技術沒有得到解決。
金涌表示,甲醇制芳烴的工業化技術的突破,有利于消耗甲醇的過剩生產能力,有利于提高煤化工產業的生產效益。
云公民介紹,煤制芳烴技術將是繼煤制烯烴、煤制天然氣、煤制油等新型煤化工項目之后的新型煤化工技術,在未來幾年成為新型煤化工行業的后起之秀。
華電集團按照循環經濟和資源綜合利用的發展模式,開發建設新型煤、電、化一體化產業。經過與清華大學的合作,世界首套萬噸級甲醇制芳烴工業試驗裝置在華電煤業陜西榆林煤化工基地建成。2013年1月投料試車成功,2013年3月18日,技術通過國家能源局委托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
“這項技術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核心流化床裝置操作非常平穩、彈性大,連續化與自動化程度也很高,甲醇可以實現完全轉化,3.07噸甲醇就可以生產1噸芳烴,并副產大量氫氣,工藝廢水不含氨氮,廢氣不含硫氮。”金涌說。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