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資源型城市的河南省三門峽市不斷創新人才引進機制,依靠科技力量保持經濟穩定增長,推動城市轉型發展,已成為中西部地區充滿活力、極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
作為一個長期依賴資源發展起來的城市,轉型一直是三門峽思索和破解的一道難題。三門峽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靠“黃、白、黑”(黃金、鋁土和煤炭)發展起來的經濟,對資源依賴性非常強。2008年金融危機到來時,全市經濟受到嚴重沖擊,工業增加值甚至出現了負增長。
危機是傳統經濟模式發展之“危”,也是科學發展之“機”,為此,三門峽市加快了轉變發展方式的步伐。
由于基礎薄弱,三門峽市沒有科研院所,缺少科技人才,技術力量薄弱,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困難重重。面對現實,該市建立了省市縣有效銜接的科技研發創新體系,創新人才引進機制,為創新型科技人才發展提供廣闊的舞臺。以科技項目為主線,成立了25家各類省級創新平臺,開展產學研技術創新,建成了省級企業技術中心16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5家,專業技術人員達5.2萬人。
近年來,三門峽市財政積極調整支出結構,支持科技創新能力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認真落實各項科技創新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2013年安排科技項目經費1000萬元,用于支持企業的科技項目發展。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加大對技術創新和創業的扶持力度,2013年安排重大科技專項項目資金763萬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發展項目資金463萬元、專利獎勵和“白天鵝”獎100萬元、高新技術企業上市獎勵資金200萬元,大力推動傳統產業升級。
集中財力保重點,合理配置科技項目經費。集中財力用于支持重大項目,科學合理地編制項目經費預算。截至目前已支持成立高新技術企業6家、企業技術研發中心16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企業院士工作站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個,4個企業科技研發項目獲得省科技成果轉化資金支持。
義馬市煤炭資源豐富,但在產生優質煤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劣質煤。如今,隨著關鍵技術的突破,義煤集團成功將劣質煤化廢為寶。在義馬市煤化工集聚區,一條條自動化流水生產線正在忙碌地工作,看似毫無用處的劣質煤經過這一系列流水線后,生成了可作為食品、醫藥、飼料等原料的甲醇蛋白。
“以前,甲醇蛋白大多從糧食中提取,這項技術則能使劣質煤充當糧食的角色。”義煤集團煤生化高科技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茍萬曉說,這填補了我國大規模甲醇蛋白生產的技術空白,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家擁有此項規模化生產技術的國家。
三門峽把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作為加快經濟轉型的主要抓手,積極推進傳統產業高端化、高新產業規模化。近年來,該市在新材料、生物、光伏及新能源產業等領域發展迅速:速達公司年產20萬輛純電動汽車及50萬套核心零部件項目,是世界上首次利用車輛震動能量回收進行再發電的純電動汽車,擁有自主研發的多項關鍵技術;令國人驕傲的“神舟”系列飛船和“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其電子元器件的鍍金材料,全部來自三門峽市恒生科技研發有限公司;緣份果業采用膜技術提取蘋果果膠、藥用果膠,打破了國外產品長期壟斷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