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受整個經濟走勢跌宕起伏的影響以及電商企業、新晉“快時尚”店鋪的擠壓,本市百貨業步入發展的“瓶頸期”,出現近年來的首次負增長。
困境
六成百貨店銷售同比負增長
市商業信息中心監測數據顯示,本市重點監測的50多家百貨店2012年全年累計實現銷售305億元,同比下降1.1%(定樣本同口徑比較,以下同),出現自2010世博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監測數據顯示,受節日促銷因素和傳統消費旺季的影響,本市百貨業2012年僅1月、6月、9月和11月計4個月份的銷售額實現正增長,其余8個月份均出現不同程度下降,全年分月增幅呈波浪形態勢,整體表現欠佳。
本市百貨業2012年還出現了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一、百貨業增幅低于零售業總體水平。上海百貨業全年累計增幅較全市抽樣監測的170余家其他零售業態平均增幅低3個百分點,較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低10.1個百分點。
二、單月同比下降月份過半。全年共有8個月出現銷售額同比下降,其中2月、7月、10月和12月降幅較大,分別為下降8.7%、9.2%、7.9%和7.7%。
三、銷售下降企業比例較高。全年重點監測的50余家百貨店中有六成企業出現同比下降,其中24.5%的企業降幅達到2位數。銷售額前20名的百貨店中11家企業出現同比下降,其中4家降幅超過10%。
受同質化和營運成本上升困擾
報告指出,本市百貨業正面臨著同質化經營、成本上升等諸多不利因素,受此影響,本市百貨企業調整已迫在眉睫。
首先,本市百貨業同質化經營現象未有改觀。據市商業信息中心對全市30家重點百貨商場女裝銷售監測顯示,銷售最高的前10個女裝品牌至少在6家以上的百貨店出售,最多的甚至在21家百貨店出售。Only、Veromoda、Esprit等女裝品牌,平均每兩家商場必能見到一家出售;而這種現象在女鞋、化妝品中更為明顯,極容易讓消費者對百貨商場產生“千店一面”的感覺。
其次,營運成本上升提高行業門檻。近年租金成本、人力成本不斷增加,百貨企業如履薄冰。10多年前,很多商業地產項目都以低價出租給知名百貨品牌經營,百貨行業在天時地利人和均有利的環境下蓬勃發展;由于百貨商場物業租賃簽署周期一般為10-15年,因此,眾多百貨企業近年來均面臨租約到期、重新簽約。
近年來,本市商業地產租金暴漲致使百貨行業進入門檻日益提高,百貨商場陷入無地經營的生存危機。2012年關門歇業的百貨商場有淮海中路商圈的第一百貨淮海店、二百永新,四川北路上的春天百貨,奉賢區的金葉商廈,浦東川沙的錦麗華商廈等,其中不乏由于租金上漲而難以承受的個案。
亮點
郊區百貨銷售額實現高速增長
報告指出,在本市百貨業整體出現疲軟,特別是市區百貨客流增速放緩的情況下,也有亮點出現,即郊區百貨仍然保持高速發展的態勢。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