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2012年11月2日浙江世寶上市之后,A股IPO便處于暫停狀態,但上市公司“抽血”的行為卻從沒有絲毫收斂,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上市公司通過增發、配股、發債等再融資途徑募集資金近4700億元,有業內人士指出,相對于IPO,上市公司再融資的市場資金面的沖擊更為明顯。
再融資規模逼近4700億
作為當下A股最吸引眼球的話題,有關IPO的任何消息都會引發大盤的“一驚一乍”,不過在輿論熱議IPO重啟會對A股市場資金面帶來怎樣的沖擊時,上市公司的再融資大潮早已洶涌而至。
本報數據中心統計,今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興業銀行、中國交建等253家上市公司通過增發、配股、發債等形式進行了再融資,募資總額高達4691.13億元,較去年同期3440.2億元的再融資總額增長36.38%。
從再融資途徑看,今年上市公司的增發、配股、發債規模均較去年同期有明顯的增長,其中債券市場成為上市公司最青睞的再融資領域,北京銀行等181家上市公司選擇通過發債完成再融資,上述公司在債券市場總計募資3292.74億元,同比增長31.78%;而興業銀行等75家公司則在今年借助增發渠道,募得資金總計1276.47億元,同比增長51.9%;相對清淡的配股市場也在今年完成了5次融資,馳宏鋅鍺等5家公司募得84.09億元,同比增長7.11%。
就具體公司而言,北京銀行今年的再融資“胃口”最大,通過發行企業債,北京銀行年內已再融資300億元,興業銀行則以236.71億元的增發額度緊隨其后。此外,民生銀行、深圳能源、中信證券、中國石油等9家上市公司今年的再融資總額也都超過了100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A股市場傳統的再融資大戶,銀行股繼續扮演著A股“抽血泵”的角色,在再融資超過100億元的11家上市公司中,北京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建設銀行等銀行股便占了4席,募資總額更是高達873億元。
除了已實施的再融資外,籌劃中的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也為數不少,統計顯示,滬深兩市目前僅推出增發預案的上市公司就多達69家,擬募資總額達到1285.62億元。
貧血大盤無力承受再融資
對于上市公司熱衷再融資的現狀,業內人士認為,這一方面顯示產業資本對宏觀經濟以及上市公司未來前景看好,但另一方面也會對本已“貧血”的大盤帶來更大的資金壓力。
廣發證券投資顧問鄭有利指出,從上市公司披露的增發、配股、發債原因看,大多數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求資金擴大生產或升級公司主營業務,而相關公司的再融資項目得以順利實施則反映了產業資本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意圖的認可,從這一角度而言,今年上市公司再融資規模持續走高表明上市公司和產業資本對宏觀經濟向好的預期。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存量資金有限的背景下,大量資金參與上市公司的再融資項目無疑會對大盤帶來壓力,特別是上市公司的定向增發、發債的參與者以機構為主,肯定會對二級市場的資金供給帶來負面影響。
國元證券投資顧問賴藝棠也認為,與IPO相比,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行為容易被投資者忽略,但再融資對二級市場的“抽血”影響卻遠在IPO之上,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2012年A股市場以增發、配股形式實現的再融資金額分別高達4299.2億元、3600.56億元,而當年IPO募資規模分別只有2720.02億元、995.05億元。相對于IPO,上市公司的再融資審核標準要寬松得多,因此,在嚴審IPO的同時,監管層對上市公司再融資項目的核查也不能松懈。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