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合肥9月8日電(記者 馬姝瑞)面對鐵路投融資對民企開放的新政策,記者近日在安徽采訪發現,民營資本對進入鐵路投融資領域持審慎態度。一些民營企業表示,跨界因素、預期回報、政策不細是影響投資意愿的主要原因。
近日,國務院出臺關于改革鐵路投融資體制加快推進鐵路建設的意見,提出對新建鐵路分類投資建設,鼓勵社會資本投資建設或通過鐵路發展基金參與鐵路投融資,從而實現多方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安徽省工商聯于今年年中對部分民營企業進行的問卷調查顯示,被調查民營企業新的投資方向依次為:資源、能源等基礎產業,占36.2%;現代商業和物流,占36.2%;政策性住房建設,占20.8%;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占20%;金融服務,占19.6%;包括鐵路在內的交通運輸、水利工程、電信等各種基礎設施加起來僅占15.8%,其次為文教體醫及國防等。
“總體來看,民營企業投資基本集中在采礦、房地產開發、市政建設、商業等傳統勞動密集型領域,社會公共事業和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較慢,鐵路建設更是鮮有進入。”安徽省工商聯政研室副主任李增流表示。
記者采訪多家民營企業了解到,當前,民營經濟對于進入鐵路投融資領域還存在一些顧慮,首先便是對跨界發展的謹慎態度,使得實體領域內的民營企業大多更傾向于集中發展主業。安徽一家從事機械裝備高端零部件制造的知名民營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意見一出臺公司就已經注意到了,但和絕大多數實體領域內的民營企業一樣,鐵路建設與自身主業相比跨界太遠,“目前主要還是考慮在主營業務上投入資金”。
一些民營企業在接受安徽省工商聯的調研中反映,投資鐵路建設領域的預期回報也是影響投資意愿的另一主要因素。此外,目前鼓勵和支持民營資本進入鐵路建設的政策“看似全面,實際很難落實”。如民營資本進入鐵路建設領域需要具備哪些條件或資質,民營資本建設和經營的鐵路,在運營中如何定價、能否獨立核算等具體問題都沒有作出明確規定。
對此,安徽大學經濟學系副主任華德亞認為,要落實好鐵路投融資領域的開放政策,還需要對意見進行進一步深化、細化,改變現有政策過于籠統、操作性不強的弱點,出臺具體措施特別是完善投融資制度,規范鐵路產業基金的運作,采取多項措施保障民營經濟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