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體育集團9日成立,為熱鬧非凡的體育產業再添一把火。阿里巴巴這個資本和互聯網雙料大鱷強勢進軍體育,讓這個產業具備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力。從萬達收購馬德里競技和盈方體育股份,到騰訊重金砸下NBA版權,到樂視在賽事、版權和體育用品上全面出擊……近年來,還沒有一個產業像體育一樣,以這樣的向心力吸引資本大鱷扎堆進入。在經濟形勢并不算火熱的情況下,資本大鱷燒錢燒得如此不亦樂乎,皆因看到了體育產業已經到了爆發的臨界點上。五萬億蛋糕誘人,但只有先行者才能分得一杯羹。
在體育產業里,賽事版權的爭奪戰開始得最早,早在幾年前,新浪、騰訊和PPT V等對英超、歐冠和N B A等頂級賽事的版權爭奪就已經較為激烈。從2014年開始,體育產業的政策區域明朗后,萬達、樂視和騰訊等更是紛紛砸下重金,競爭進入到白熱化階段。
版權即買即用,沒有建設周期,對試圖在行業內快速建立影響力的新公司來說,是一種速效的興奮劑。拿到了某個賽事的獨家版權,那么這個賽事的鐵桿球迷就必然會進入你的平臺。
因此,騰訊體育與樂視的NBA版權廝殺激烈,最后騰訊以5年5億美元的天價拿下獨家。至今,樂視仍然對此耿耿于懷,購入了歐洲籃球聯賽的一系列版權,希望降低籃球迷的流失率。此外,樂視又參股WSG(世界體育集團),試圖在亞冠聯賽的版權上有所突破。
版權戰役進入白熱化的另一例證是,央視終于出手購買了英超的版權,試圖扭轉在國際足球上被新興互聯網公司圍困的局面。
但在這其中,萬達獨辟蹊徑,憑借自己的經驗和國際上的運作能力拿下盈方,搶占了版權的制高點。萬達還繼續往更上游發展,砸下6.5億美元收購美國世界鐵人公司,從根本上控制了鐵人三項全部賽事的權益。
三大戰役·用戶大戰決定如何吃下切好的蛋糕
在互聯網時代,版權大戰的目的,在于創造用戶入口。然而,將用戶導入后如何留在平臺上并持續消費,才是更加關鍵步驟。版權大戰或許決定了蛋糕如何切,但蛋糕如何吃下,一場用戶大戰將是決定性的。
對體育產業來說,消費無外乎兩種——欣賞與參與。這兩方面都必不可少,又相互依托。購買版權是為了滿足用戶的欣賞體育需求,而參與運動的需求要靠什么來滿足呢?
體育場館和場地顯然是最重要的媒介。體育產業里目前還較為隱蔽的線下資源的爭奪即將公開化和慘烈化。從房地產轉型的萊茵達體育正在暗自撈著“大魚”。他們把體育場館作為重要的線下資源,與多家體育場館簽訂獨家運營協議,與自己的互聯網平臺結合,希望能夠分到體育參與消費這塊大蛋糕。
另一大消費領域是運動裝備和器械,這個領域也在發生顛覆。不久前,樂視體育推出了備受爭議的智能自行車,未來還將推出智能穿戴和健身設備等一系列產品。還有健身教練、陪練的爭奪,廣州的“健康貓”網羅了一大批退役的優秀運動員作為線下資源,借助移動互聯網客戶端為用戶提供私人教練服務。
當然,新鮮闖入的阿里巴巴的互聯網原始積累會讓他們在用戶大戰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阿里巴巴積累了大量用戶群體的消費習慣,其消費大數據分析能力也首屈一指,這恰恰是“數字經濟思維”的基礎。在支付平臺上,阿里顯然也有著先發優勢。支付寶平臺的便利性,能夠讓阿里在“吃蛋糕”上如魚得水。
另外,阿里秉承的草根創業精神,也有望在體育產業開辟出新的天地:體育產業的草根創業團隊目前層出不窮,但各自掌握的資源較為零散,如果阿里可以通過自己的平臺整合,一個體育的淘寶帝國或將橫空出世。
風口之上,阿里布局體育是必然
如果說阿里布局體育產業是戰略選擇的必然,那么隨著互聯網企業向體育市場涉足深度的加強,互聯網+體育市場將有更加豐富的模式產生,在線體育市場生態的構建意識初步實現則是阿里巴巴布局體育產業的另一個必然。
易觀智庫分析認為,體育市場不再僅是傳統巨頭企業戰場,以阿里巴巴、樂視等為代表的互聯網企業參與其中,圍繞體育產業不斷有新的互聯網化融合發展布局,開啟了各個環節互聯網+的模式,未來,對體育用戶價值的不斷深挖,將促使互聯網+體育市場不斷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