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普宣布,從明年1月開始將關閉Helion公有云服務。惠普在公有云市場的處境一直不佳。由于投入不夠,缺乏專注度,因此惠普的公有云很難形成規模經濟,給客戶帶來良好的體驗,并實現一定的盈利。
實際上,我們常見的云計算服務,無論是國外的亞馬遜AWS、微軟Azure,還是國內的阿里云,都不是高利潤率業務。為此,這些云計算巨頭需要建設所謂的“超級數據中心網絡”,容納盡可能多的客戶,實現規模效應。從這種意義上來說,公有云就像是沃爾瑪等大賣場,需要規模化的覆蓋和精益的管理,才能在微薄的利潤率基礎上實現較好的盈利。
傳統IT巨頭從來都不是低利潤率業務的信奉者。21世紀00年代初,當思科CCNA/CCNP/CCIE考證火爆之時,思科產品的價格之高,利潤率之豐厚在網絡設備從業者中盡人皆知,而國內的華三和銳捷等公司也正是憑借低價優勢在市場上展開競爭。而近幾年,在企業采購服務器/工作站時,我們仍可以看到,惠普一臺工作站動輒上萬元人民幣,使用成本遠高于公有云中一臺虛擬服務器的每月兩三百元。
對傳統IT巨頭而言,公司的各個層面都已習慣于較高的利潤率。對于低利潤率業務,這些IT巨頭要么棄之如敝履(例如IBM連續拋棄PC和x86服務器業務),要么就不知如何玩轉(例如惠普和戴爾在消費類PC市場的處境)。
另一方面,建設作為公有云基礎的超級數據中心網絡需要巨額前期投資。亞馬遜、谷歌、蘋果和微軟等公司目前的利潤和現金流足以支撐這樣的投資擴張,而對于市場逐漸受擠壓、黃金時代一去不返的惠普、戴爾們而言,是否應當進行這樣的投入通常都需要謹慎思考及評估。
混合云:并非靈丹妙藥
盡管公有云的使用成本很低,但許多企業客戶仍傾向于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云模式。這主要是由于,這些企業客戶對于掌握用戶數據有著極強的需求,擔心數據泄露,因此不愿將數據保存在公有云平臺。
大部分購物中心就屬于此類客戶。它們看到了消費者數據的價值,希望利用這些數據去進行精準營銷,不愿這些數據被第三方獲得。與此同時,它們也擔心公有云的安全性。因此,在本地搭建服務器或是建設私有云成為了它們更青睞的選擇。
惠普確實正在順應這種模式。近期,惠普正在進行投資,確保其數據中心云計算平臺,即私有云技術,可以與亞馬遜AWS無縫對接。在無法擊敗亞馬遜的情況下,惠普選擇了與亞馬遜的合作,成為混合云生態系統中的一部分。
然而,對惠普這樣的公司來說,基于傳統服務器和軟件的私有云技術并非靈丹妙藥。對于公有云,企業客戶的疑慮在于安全性,即自己的數據是否會泄露。針對這樣的擔心,公有云平臺正在加快云計算安全的研究。例如,阿里云近期正在和中科院合作,開發量子通信加密技術。未來,這類安全技術的普及將逐步打消企業客戶對于安全性的懷疑。
另一方面,盡管當前的混合云中通常包含私有云的部分,但未來情況或許并非如此。Gartner在2012年的一份報告中就已指出,私有云并不一定需要在企業內部部署。通過專門的配置,在公有云之中可以開辟出“專用云”,為專門的客戶提供服務。在這樣的情況下,客戶仍可以掌控所有數據,不必擔心數據被第三方非法獲取。
對惠普等傳統IT巨頭來說,云計算造成問題的根源在于“創新者困境”。在本周的公告中,惠普暗示,在退出公有云市場之后,將重新專注于自身的優勢領域,例如服務器和軟件。
眾所周知,包括PC、服務器、打印和企業軟件在內的核心業務是惠普最主要的營收和利潤來源。站在惠普的角度,發展公有云在短期內只能看到投資,卻看不到回報,不會給業績帶來實質幫助。另一方面,向公有云的投資勢必占用公司內部資源,侵犯了核心業務部門的利益。由于新業務對業績的貢獻小,因此在企業內部博弈中往往缺少話語權,而最終的結果就是我們所看到的:核心業務牢牢把持著企業發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