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年半之前,央行對國內8家機構給出個人征信牌照預備權,這讓整個行業激動了一陣子。一年半過去,原本定下的6個月準備期已逾期一年,但牌照遲遲不見,這讓行業又陷入一番不確定之中。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互聯網金融分析師錢海利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表示,現在個人征信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第一批的幾家機構多數還在內測,應用場景、市場都還不成熟,且涉及到個人隱私問題,加上暫無相關的法律出臺,預計在第一批尚未發展到較為成熟之前,個人征信牌照應不會大規模放開。
相比之下,企業征信的進展要好一些。據源點信用方面統計數據顯示,目前國內完成備案的企業征信機構已超過130家,較去年年中的70多家增加了近一倍。這當中,除了傳統的征信機構,還包括拉卡拉、宜信等互聯網生態的機構。
當然,企業征信是備案制,個人征信是審核制,“備案”與“審核”不同,前者是“做了再說”,后者是通關文牒。
這兩種征信反映了我國互聯網征信的發展進程。那么,目前國內互聯網征信已經走到哪一步?又有哪些企業在這當中各展頭角?互聯網征信要取得進一步發展又需突破哪些障礙?未來這一市場又將呈現怎樣的趨勢特征?野馬財經集結業內專家意見與相關信息,對互聯網征信這一話題做一分析解讀。
現狀
消費金融市場規模: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消費金融市場已超9萬億元,預計2019年中國消費信貸規模將超過37萬億元。國內有630家銀行,2500家左右的P2P,近9000家小貸公司,近2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以及螞蟻金服、百度金融等互聯網巨頭。
征信機構數量:目前除央行主導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外,有50多家社會征信機構和80家信用評級機構。
政府征信覆蓋率規模:截至2015年末,央行征信中心有效覆蓋8.8億人信息,其中3.8億人有信貸記錄。波士頓咨詢的報告顯示,央行個人征信記錄覆蓋率為35%,即使考慮到中國55%的城鎮化率,城鎮人口個人征信覆蓋率僅61%,遠低于美國92%的滲透率。
個人信貸不良率:隨著我國個人信貸市場業務規模快速增長,個人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率不斷走高也在困擾著金融機構。以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為例,央行金融穩定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年末,個人不良貸款余額(包括非經營貸款和經營性貸款)5138.8億元,比年初增加1259億元,不良率為1.9%,比年初提高0.22個百分點。
“龐大且高速成長的中國消費信貸市場并沒有一個與之相對應的消費者征信體系,這其實為各類金融融資企業帶來了巨大的隱患,也是各類非銀行融資途徑中的壞賬高企不下的最主要原因。”CIC灼識咨詢執行董事王文華曾在公開場合表示。
需求缺口巨大,供給難以匹配。具體而言,目前我國的征信許可權大都存在于央行旗下的征信機構中,而政府主導的社會征信體系覆蓋率遠遠不夠,且數據源單一,此外,因其長久形成的壁壘,其數據很難與其他企業或平臺共享。“數據不共享,就保證不了數據的統一,就難避免數據市場上的魚龍混雜。”某金融機構資深從業人員對野馬財經說道。
政府這端做不到的,可以由市場來做,這也是個人征信牌照備受熱捧的原因。“互聯網能沉淀數據,與征信有天然的契合點。而且,互金經過三年的發展,也積累了巨量數據,正是挖掘和整理的時候。”華興Alpha(阿爾法)總負責人周翔對野馬財經表示。
競爭者
一.八家機構:芝麻信用、騰訊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華道征信、鵬遠征信、中誠信征信、中智誠征信。
波士頓咨詢全球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何大勇認為前五家為新創生態聚合類征信機構,在數據上,除了對外接入傳統征信數據外,都大量運用了自身場景下沉的多元鮮活數據,包括支付、互聯網電商、社交、電信服務、公共服務等。后三家是經典類的征信機構,類似于傳統征信機構,數據來源主要是金融數據、公共數據為主體的數據來源。
芝麻信用:通過央行企業征信業務經營備案,研發了小微企業信用洞察“靈芝”系統,推出企業信用報告、風險云圖、信用評分和指數、關注名單、風險監控預警五產品,將聚焦小微企業提供企業征信服務。
騰訊征信:主要與浦發銀行(600000,股吧)、廣發銀行的信用卡合作,由于坐擁C端人群優勢,騰訊征信可為使用社交、門戶、游戲、支付等服務的藍領工人、學生、個體戶、自由職業者等缺乏信用記錄的人群,通過數據挖掘和分析技術來預測其風險表現和信用價值,為其建立個人信用評分,未來騰訊征信或成為芝麻信用最大競跑者。
前海征信:依托中國平安(601318,股吧)集團,合作機構數近1500家,覆蓋銀行(主要是城商行、農商行以及部分股份制銀行)、P2P、小貸、消費金融等信貸機構。在人臉識別、大數據挖掘技術上重點突破,已推出覆蓋貸前、貸中、貸后的多款征信產品。
考拉征信:目前主要有考拉個人信用分、商戶信用分、職業征信解決方案及互聯網金融解決方案等產品,其中,在商戶和職場領域的產品和業務開展在國內據其稱是首創。借助與中科院大學、北京大學等院校聯合開發的信用評分模型,已與400多家機構開展合作。
二.其它互聯網巨頭:百度、京東、蘇寧
百度:推出個人消費貸款服務“有錢花”,接入央行征信系統。
京東:推出個人消費貸款服務“白條”,接入央行征信系統,投資ZestFinance和幾家國內大數據公司,還包括數庫、聚合數據等,加上京東商城的數據,訓練和提升自身的大數據建模能力。
蘇寧:推出個人消費貸款服務“任性付”。
此上述機構外,還有超過30家的社會征信機構和80家信用評級機構。
痛點
一.缺乏專業的數據提供商或交易平臺,數據征集在耗費著各家參與機構大量的人力物力。
二.公開數據市場的缺位導致了行業的灰色地帶,扭曲了競爭格局,成為當前影響行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三.各征信機構之間存在壁壘,政府數據不能全面向市場化征信機構開放,市場化征信機構彼此亦鮮有數據共享,同一個人的信用結果可能會因為使用不同的征信機構而表現出差異。
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賀強在今年兩會期間,建議政府向市場化征信機構開放公積金、社保、低保、婚姻狀況、水電煤、交通違章罰款逾期等居民信息,盤活政府數據。在用戶授權的情況下,更好的開展征信服務,讓沒有信貸記錄的人也能得到客觀的信用評價,及時地對有信用的人提供各項互聯網金融業務服務。
四.揚子晚報稱,個人征信牌照遲遲未能下發,導致從征信到消費金融的整體產業的快速發展都受到了一定的抑制。
五.考拉征信方面告訴野馬財經,目前征信機構目前都面臨著數據碎片化的問題,數據量大,數據噪音也多,評估模型容易失真。
六.此外,考拉征信還稱,中國個人征信發展較晚,人們的信用意識相對淡薄,需要進一步普及征信知識。
趨勢
一.未來,誰擁有更多的第三方商業化場景,誰就可能領跑個人征信市場。“從信用卡、消費金融、融資租賃、抵押貸款,到酒店、租房、租車、婚戀、分類信息、學生服務、公共事業服務等,芝麻信用已經在上百個場景為用戶、商戶提供信用服務,眾多用戶享受到了信用的便利。”芝麻信用總經理胡滔曾向《經濟觀察報》表示。
二.熊貓資本投資經理李豪達曾撰文表示,通過對比美、日、中三國征信市場的發展過程和最終格局,中國大數據征信和風控市場將面臨市場化空間僅數百億,公辦機構主導,牌照征信公司壟斷剩余市場等問題,沒有空間留給創業公司做大的機會,純征信或風控創業公司只有從工具轉型切入具體業務才有做大的可能。
理由如下:中國征信市場結構以公辦征信機構為主,市場機構為輔;牌照征信公司依托牌照賦予的融資能力及數據源權利做大,但做大的空間取決于央行征信中心的開放程度,而初創純數據征信公司容易被融資并購或擠出;由于牌照融資,跑馬圈地的局面形成,未來征信行業將面臨數據同質化、產品同質化、價格戰的問題,降低行業整體產值。
三.此外,社科院金融所博士周子衡在接受野馬財經采訪時對未來中國的信用環境表達了看法,“未來的信用關系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時間上、空間上、主體上這些已有很多的舊的邊界都會被消失,所以信用鏈條也會無限的延展我們看到棍子彎成一個圈的樣子。而關于信用的規則不是越來越少,恰恰相反是越來越多。”
靈核網作為多年市場調查的市場研究機構,長期涉足競爭對手市場信息的監測和調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場信息收集網絡,搭建國內最完善的數據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務。更多競爭對手及市場調查的需求,請直接聯系靈核網項目部或者直接進入靈核網詳細了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