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的頒布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周的時間,坊間關于“史上最嚴監管”的討論卻熱度不減。
從ICP許可證到銀行資金存管,從禁止債權轉讓到借款人限額,每一條的威力都不可小覷。其中,關于“借款人限額”的規定引起了業內的高度關注。
早期出于獲客及發展的訴求,P2P行業在資產端的形式上進行過各式各樣的豐富和創新,除了原始的對接個人信用貸資產以外,還衍生了企業、政信、車貸、房貸、票據、股權、珠寶等抵押借款項目。與個人信用貸款不同的是,這些項目的單筆借款金額往往比較高。
而大額業務之所以能夠發展為P2P行業的常見模式,根本原因在于P2P平臺開發單個小微用戶與大額借款用戶需要投入的人力及物力成本是基本持平的,在這個前提下,大額借款更有利于平臺交易規模的快速積累及擴大,即有助于平臺快速做出“漂亮的數據”,因此平臺更愿意去開發“吃一頓能飽三天”的大額業務。
然而,從行業的初衷出發,P2P盛行的大單模式實際上已經偏離了小微金融的本質,與普惠金融的宗旨是相悖的。在缺乏配套的法律約束及投資人權益保障的情況下,大額業務無疑進一步放大了P2P投資的風險。
基于上述原因,限額令立志拉回劍走偏鋒的P2P行業,但大額業務平臺也因此面臨著一次嚴峻的大考:轉型勢在必行,難點在于轉型方向的選擇。
結合各方反應來看,當前業內普遍認為P2P平臺的轉型方向會往消費金融、農村金融、個人信用借款、汽車抵押借款幾類業務靠攏,這幾類是P2P行業最常見的小額業務,也是目前受P2P限額令影響相對較小的業務領域。
1、消費金融:前景巨大,風控和場景是難點
近兩年,除了早期的電商購物消費金融平臺之外,旅游、教育、房產、醫療等消費分期業務的崛起也十分迅速。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交易規模為60億元;到了2014年,交易規模突破183.2億元,增速超過200%;2015年整體市場則突破了千億。預計到2019年能突破3萬億元。
消費金融廣闊的市場空間引來了眾多入局者,過去消費金融格局主要是由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為主導,而今伴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電商巨頭、分期平臺、P2P公司也紛紛推出了消費金融業務版圖。在消費金融的新兵團隊中,電商的優勢無疑最大,針對特定群體的分期平臺次之,P2P平臺優勢最小。
首先,P2P平臺缺乏消費應用場景。以阿里、京東為代表的電商系,不僅擁有龐大的用戶,還能夠依托已有的購物平臺持續刺激用戶的消費需求,進而提供相應的金融服務。
而P2P平臺既缺少高黏性的用戶,也不具備天然的消費場景,往往只能通過直接發放貸款來滿足用戶的消費需求,從而導致平臺無法準確掌握用戶資金的真實用途。
其次,風控水平羸弱。消費金融講求高效、便捷,因此傳統的信貸風控手段(包括線下面審、盡調、評估、跟蹤等)很難再應用到此類業務上。這就對消費金融平臺的大數據風控水平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以淘寶為例,用戶的每一次消費,阿里都能夠自動記錄其交易數據和信用數據,逐漸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使得阿里在后續的金融業務布局上能夠依托數據庫來進行征信及風控。
但這樣的高度是P2P平臺難以企及的,P2P平臺要想在消費金融領域站穩腳跟,還得思考如何在外部征信體系不健全、P2P信息孤獨難以打破的情況下確保風控的效用。
2、農村金融:整體進展緩慢,投入成本較大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中央一號文件,稱要“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工商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推動金融資源更多向農村傾斜”,這也是中央自2003年以來連續13年重點關注三農問題。與此同時,以P2P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企業出于自身發展的需要,盯上了這塊享有諸多政策紅利的細分市場。
翼龍貸、宜農貸、貸幫等P2P平臺對農村金融市場的積極布局,讓農村金融的熱度持續攀升。然而互聯網金融+農村的理想看似美好,現實卻殘酷,農村金融的先天不足給P2P平臺的農村金融業務帶來了難以想象的困難。
雖然有了政策的扶持及互聯網金融的積極拓展,但農村金融依然呈現出整體發展緩慢的趨勢。一方面,涉農項目抗風險能力低下,服務成本較高。目前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主要集中在生產性貸款需求上,農村生產項目主要包括種植、養殖、畜牧、家庭作坊、家庭個體戶(短工、運輸、收購)幾種。
從資產性質來看,種養殖、畜牧項目屬于“看天吃飯”,不僅周期較長、收益較低,還容易受自然因素影響,一旦碰上自然災害,這類型的涉農貸款必然會出現逾期、壞賬等事前難以預估的風險。而小作坊、短工、運輸等,則存在借款人流動性較大、收入不穩定等不確定因素,加大了P2P平臺的風控難度。
另一方面,農村信用環境較差,在傳統征信系統上幾乎都缺乏有效的個人信息,P2P平臺也無法借助數據征信等手段來實現輔助風控。同時農村多處于偏遠地區,人口流動大且分散,P2P平臺即便是進行傳統線下風控,也面臨著交通成本、人力成本過高的問題。
3、車貸:模式成熟,部分地區飽和
2014年以來,車貸業務發展迅猛,如今已經成為P2P行業的最熱門的細分業務領域之一,也出現了微貸網、投哪網等一批專注車貸的代表平臺,此外人人聚財等平臺也在今年宣布轉型車貸領域。
車貸作為小額業務的典型代表,除了具有小額分散的合規化特征之外,模式成熟程度較高、流程標準化、門檻低等優勢也是其受到諸多平臺青睞的原因。
首先,模式的可復制性太強,加劇了同質化競爭。據網貸天眼數據顯示,截至目前,P2P行業涉及車貸業務的平臺已經突破1300家,其中專注車貸業務的超過300家。
車貸平臺數量雖然多,但車貸產品卻幾乎沒有出現過實質的創新,隨著入局者越來越多,車貸市場的想象空間已經在縮小,因此車貸平臺亟需突破現有思維的束縛,擺脫現階段的“融資-抵押-理財”等單一模式,以建立核心競爭力。
其次,沿海市場接近飽和,平臺亟需尋求錯位競爭機會。數據顯示,廣東、浙江、山東等省市由于汽車保有量巨大,已經成為國內車貸平臺數量最多的地區。
一方面,車貸平臺的不斷涌入加劇了當地車貸行業的競爭,后入者的優勢越來越小,生存成本卻越來越高;另一方面,上海、杭州、深圳等城市汽車限購令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地汽車交易市場的活躍度,從而導致當地車貸平臺業務出現增長緩慢或停滯的局面。
基于上述情況,目前已有老牌車貸平臺向中部地區轉移,果樹財富集中發力濟寧、濟南、臨沂、鄭州等中原地區,微貸網則重點布局山東、湖南、安徽、江西等省份。
綜上所述,消費金融、農村金融、車貸業務都是值得嘗試的轉型方向,但是三者對比之下,唯有車貸的發展勢頭比較穩定。
首先,P2P+消費金融模式雖然能夠在資金端和資產端之間形成閉環,但誠如前文所說,由于風控不成熟,平臺也無法一一監控資金的真實用途,對于投資人而言,這種投資雖然達到了小額的目的,但風險卻是極大的。
其次,農村金融服務對象的高違約率、高風險性等先天性難題短期之內還無法克服,尤其是自然災害等風險更是無法通過風控手段來實現預判的,因此對于理財端來說,涉農業務對投資人風險承擔能力的要求還是比較高的。
最后,相較而言車貸面臨的難題就簡單得多了,業務模式、風控流程都趨于成熟,資產開發難度不大,進入門檻比較低,市場環境也相對良性,發展難點只在于平臺能不能建立核心競爭力。即便是面向投資人,車貸資產的評估標準、程序等方面也比較清晰、透明,便于投資人對項目進行獨立、客觀的判斷及分析。
靈核網作為多年市場調查的市場研究機構,長期涉足競爭對手市場信息的監測和調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場信息收集網絡,搭建國內最完善的數據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務。更多競爭對手及市場調查的需求,請直接聯系靈核網項目部或者直接進入靈核網詳細了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