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聯想Open+大會上,聯想集團BT/IT,一體化技術服務部高級總監姚振宇介紹,聯想的發展史是跟聯想自己本身業務的發展史是緊密相關的。
第一階段,遷移優化。2004年之前聯想更多的聚焦于中國國內市場,2005年走向國際化之后聯想考慮把從原先在上千套IBM系統中跑的業務中轉移到聯想的平臺中來,更高效敏捷的支持業務的發展,當時的業務和硬件都是緊密綁定的,所有系統都是孤立的。
而聯想通過大商業套裝軟件,逐步打造全球化的國際系統,雛形初具。
值得一提的時,聯想做到了在10個多月的有限時間內完成第一個項目是MCS系統的再造。聯想團隊通過不斷地鉆研,首先把平臺替換,從服務器、操作系統、數據上進行全面的更新,其次是實現支持多語言;第三是支持貨幣,由支持人民幣到美元。平臺自身的IT優化、增強過程成為業界津津樂道的成功案例。
第二階段,為了更好的符合國際區域間的的法律法規要求,聯想利用平臺打造細分行業解決方案,來適應業務發展。這是第二個階段國際化的進程。
第三階段,互聯網+時代帶來新的挑戰,就來到了第三個階段。聯想致力于互聯網+技術的創新以及業務的拓展,比如基礎設能不能特別及時的提供服務,比如平臺能不能達到更高的性能,以及敏捷度能不能更敏捷的滿足業務的訴求。
其實在所有的技術支持模式創新下還有運營模式的創新,比如原來是基于穩態的管理模式,那將來是不是能變成既有穩態又有敏態的模式?比如對于一些大型系統,力求穩定,力求數據的一致性、完整性。
最初做國際化系統的時候,因為每一個案子系統特別大,聯想選用了比較強大的小型機來支持自身的業務,當系統越來越大的時候這方面的成本對聯想造成非常大的壓力,聯想還是謹慎的把前端的應用服務器先遷移到X86服務器上來,這是2009年開始做這樣的嘗試。
現在聯想99%所有的應用都是跑在自己X86的系統上。在此之外也做了HANA的創新,它是基于內層計算的數據中心由ICP推出來的,ICP推出之前聯想和它們做的共同的創新,因為HANA是軟硬一體機的解決方案,ICP在軟的方面更多的專注,我們是在把它更高效的運轉起來。所以這個基礎上,聯想創新性的參與到了HANA創新之中來。
為保證業務的持續性發展,聯想也打造了最新一代BCBR的數據中心,用災備的解決方案。自開發的應用從2012、2013年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因為業務部門對敏態的訴求越來越大,越來越多,這時候自開發的平臺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起來,從最初不足20套,在兩年之內有兩百多套的開發應用涌現出來,來滿足業務的前端不斷變化的需求。
經過這三個階段不斷的變化和演練,大家可以看到所有聯想IT架構里,既有本地部署的商務套裝軟件,又有基于云技術解決方案,還有開源的自開發的解決方案。比如敏捷前端更多的是采用云技術的解決方案或者自開發的解決方案,后端系統比如供應鏈、產品管理可以看到ICP、ERP,產品管理用PPC的,所有在后端系統更多的是需要可靠穩定的大型的商務解決方案來支持業務運轉。
“這是我們雙態IT的模型,其實傳統模式下,當你申請一個IT資源的時候,首先要申請網絡資源,要IP、虛擬機、物理機、存儲、中間件、應用,這是相對穩態的還原,它申請周期往往比較長,但它的變化不是那么快,通常情況下都是有計劃的申請。當敏態的環境下它是什么樣呢?比如說我們在右邊,我們做的PaaS的服務或者IaaS的服務,首先每一個服務器的節點上可以虛擬出非常多,開發人員會非常方便的使用,一點按紐這個平臺會在分鐘之內,一般是一兩分鐘之內交付給他,這是敏態的服務”。姚振宇說道。
包括下面的基礎設施方面,無論網絡資源、計算資源、存儲資源其實提供資源服務的時候,就是在這三類資源,首先是計算方面能不能虛擬化,存儲能動性分級分層,網絡做虛擬化隔離,所有這些基礎設施都是用軟件定義的服務模式來提供給集團的內部。
在技術平臺層面上,不管什么平臺,能集中管理起來,能提供自動化的平臺管理,這是聯想一直致力于打造的一個最先進的,最高效的能給業務提供增值的服務模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