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1日00:00:20,天貓平臺交易額突破1億;00:00:52,突破10億;而僅僅過了6分鐘,這一數字又被改寫成了100億。在不斷增長的數字背后,天貓似乎在一次又一次展示它擁有的無限增長的能力。
8年前,11月11日尚屬于一群被稱為“單身狗”的光棍群體,他們彼此調侃,互道苦水,在嬉笑怒罵間互相取暖。如今,雙11則儼然成為了13億人眼中的無眠之夜,從1個月前的準備、收集,到零點來臨前數小時的“嚴陣以待”,蘊含龐大數量的“剁手黨”通過移動手機、PC端甚至是視訊魔盒等多元化的購買渠道,來迎接這一年一度的重要一刻。
2016年11月11日00:00:20,天貓平臺交易額突破1億;00:00:52,突破10億;而僅僅過了6分鐘,這一數字又被改寫成了100億。在不斷增長的數字背后,天貓似乎在一次又一次展示它擁有的無限增長的能力。
1.數字的光環
很多人說,雙11帶來的已不僅僅是一次購買行為,從深層意義上來講,它甚至代表了一種社會現象。而當阿里巴巴在香港啟德碼頭宣布今年的雙11將從24小時延長至24天時,這種更具布局感的升級版狂歡模式便已初步呈現。
數據顯示,2009年天貓雙11成交量僅為5200萬,而2016年的最終成交數字已是1027億元。就連半個月前,阿里集團CEO張勇回母校上海大學演講時也提到,8年前們做“雙十一”光棍節促銷只是為了讓淘寶活下來,卻未曾想到會成為一個中國電商特殊節日。從阿里巴巴的自嗨,到演變成集娛樂、文化、、零售為一體的囊括商業產業鏈的社會級現象,這8年里,以“消費”為根基,馬云將“雙11”這盤棋擴大了幾百上千倍。
雙11成長的這8年間,也是中國整個體系多元化、思維格局變革的時代,這里不僅醞釀出了強大的市場消費能力、市場流動資本,還有我們并不陌生的“舶來品”——。
“舶來品”并不是對P2P的貶薄,而是這個日漸為我們所用的或者概念在誕生時所處的位置。P2P是基于互聯網技術而產生的點對點形式的借貸行為,不過在中國,人與人之間的信用顯然不能作為信賴的依據。所以即使在2007年便擁有了第一家中國本土的P2P平臺,但人們卻普遍認為,從2010開始才算得上是P2P的“爆發元年”。雖然歷經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資產端調整,但這卻讓P2P得以進入真正意義上的快車道。僅在2010至2012年間,成交額就大幅增長23倍,截止2012年底,月成交金額已達30億元,有效投資人在2.5到4萬人之間。
不過相對于突出的成績來講,野蠻式發展的后果也顯然“遺臭至今”。比如毫無底線的準入門檻、勝似蠻荒的金融專業性以及一片空白的第三方監管。除了資金池、自融、拆標等行徑以外,我們很難看到這種誕生于互聯網的產品在中國有何科技層面的長進。2015年,是這座“金融廢墟”的至高低,行業成交量直逼3萬億,從業平臺數量也突破了2000家。而這幾年間“費盡心思”堆積的層高,帶來的只是惡性競爭、惡性競爭和惡性競爭。可謂是養肥了一群“狼”,卻餓瘦了一批可以真正產毛的“羊”。
2. 改變的“陰謀”
當商業數字的耀眼程度足以遮蓋其背后的所有問題時,我們就會誤將它當成真相。
雙11也不例外。
1207億的成績一揭曉,來自普世的聲音便如過年般喜慶,但在一些市場狐貍人的眼里,今年的天貓卻并未實現新突破。
實際上,就在雙11前不久前,馬云曾說出了“電商要變天”的話語。這里的“變天”指的是純電商。在馬云眼里,五或是十年左右,單純的電子商務形式將不再存在,取代其的將是以市場全球化、消費娛樂化、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以及線上線下全渠道聯動為閉環的“新零售”概念。
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驕傲地將本次雙11稱為“新零售”的起點。利用淘寶直播事先預熱;聯合蘇寧、銀泰等線下店形成全場景、全服務的渠道貫通;嵌入自家螞蟻金服的消費金融服務以及與眾安合作的物流綜合業務,當然還有代表了阿里新科技力量的VR“Buy+”。
雖然人工智能技術為阿里帶來了后端供應鏈管理、交易系統、支付系統等方面的迭代,但事實上,雙11帶給用戶最大感受的還是“促銷”的常態概念。
“不只是五折”、“1元秒殺”,如果要問剁手黨們什么是打動他們雙11“一晚狂歡,30天吃土”的原因,相信還是以上這樣的雞血式標語。
靠阿里云計算、物流、場景化體驗去挑起用戶消費欲的時候,雖然不會太遠,但應該不是現在。不過至少,整個阿里集團已將眼光放在了新零售以外的更遠的地方。
而相比起來,要改變已達3萬億的P2P市場,卻沒有那么簡單。即使是監管辦法出臺后,整改過程也經常是使擦邊球或者換一個地方打一槍炮。對于保障資金安全最緊要的存管來說,實施兩個月后仍僅有5%的達成率就大大出乎了整體行業的預計。一方面是的“嫌棄勁”,還有一面是每年高達百萬存管費的尷尬感,讓很多平臺陷入了“有心無力”的境地。
實際上,這是眾多P2P平臺面臨的事實。監管辦法一下發,銀行存管、信息披露、標的合規、公關推廣等各種問題可以說是瞬間撲面而來。本來能有所盈利的平臺就不多,而一旦件件整改,那就更意味著至少拉長了幾年的盈利可能性。所以,很多P2P平臺動的全是“歪腦筋”。不論是通過與金交所合作,躲避資產端限額的追究;只揀漂亮的數字,填充虛假的信息披露;還是忙著找“爹”修背景家譜。我們看到,那些懸在被清退邊緣的平臺,有些確實自動離開了行業,而有些卻通過這些花槍手法“起死回生”了起來。
還記得不久前,某平臺COO談起如今2000一人的獲客成本,大倒苦水。高昂的運營成本成為纏在P2P平臺頭上的魔咒,卻不知“食”的是自家種下的惡果。
其實,拿雙11與P2P做比較并不完全妥帖,一個是從“互聯網小商小販”起家的新零售版圖,而另一個是至今還在拿投資人錢“搏命”的所謂普惠金融行業。兩者間沒有直接來往,也素來瓜葛甚少。
唯一的相同,即在于“同樣的時間、同樣的契機以及同樣的轉折點”,而當面對同樣的轉折點時,雖然各不完美,但一個已從用戶體驗、云計算、供應鏈、支付等要害下手,另一個卻還在逃避大數據、技術、征信的重重追捕。
靈核網作為多年市場調查的市場研究機構,長期涉足競爭對手市場信息的監測和調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場信息收集網絡,搭建國內最完善的數據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務。
更多競爭對手及市場調查的需求,請直接進入詳細了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