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忙于送“雙12”包裹的杭州快遞小哥徐洋有著直觀感受,今年的“雙12”更聚焦線下,送包裹的忙碌一周里,他每天還能睡上個五六小時。或許他并不知道,這背后正有一種新業態在悄然醞釀。
在線零售巨頭亞馬遜日前推出了不必排隊結賬的實體零售店AmazonGo內測門店,三江購物牽手阿里巴巴,永輝超市引入京東……
隨著線上增速放緩,線下價值回歸,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此前提出的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業態,正處風口。
今年的“雙11”和“雙12”現象都可以說是這一新概念的充分體現。
一個月前,2016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以1207億元(人民幣,下同)收官,再次刷新電商平臺世界單日零售紀錄。
相比往年的“電子+商務”形態,業內人士表示,今年“雙11”是線上線下的打通試驗,也是內容驅動電商的集中探索。線上線下和物流契合加緊,“新零售”的形態開始落地。
今年“雙12”更是線下商家探索升級的集中爆發,100多萬線下商家(2015年參與“雙12”商家數的3倍),在嘗試用支付寶口碑的平臺、技術和數據能力。
“雙12”的打折信息才撤下不久,杭州一家大型超市負責人沙狄spaceD對記者表示,零售商本身是“有節做節”、“無節造節”來制造消費點,“雙11”、“雙12”是電商造節,但也為線下的零售商帶來了高人氣和銷售爆發點。今年商家都在充分挖掘這個“融合”的爆發點。
支付寶口碑數據顯示,2016年“雙12”三天(12月10日、11日、12日),全球累計總共有超1.1億消費者參與其中。僅10日一天,參與“雙12”的消費者數就高達4900萬人。這個“雙12”的消費熱度甚至超過了十一黃金周。
“雙十二在支付寶的數據是4900萬的人引導到了實體店。雙十二期間的數字是450萬的客流進入了我們的門店。”銀泰商業集團執行董事兼CEO陳曉東表示,原來所謂的實體零售,很大的依賴是那條很長、效率不高、利益很僵化的供應鏈,而線上線下融合的“新零售”將供應鏈優化了。
他認為,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能讓流量在線下瞬間聚集,這在之前單渠道的信息傳播場景下是不可能發生的。
在杭州做了七八年電商的林敏也告訴記者,互聯網早期的流量紅利已經過去,“純電商”越來越感受到寒冬的氣息,未來需要探索更完善的供應鏈。
線下商業占據社會消費零售總額的85%,“新零售”的探索,也將意味著一場比電子商務更大的商業變革,正在發生。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