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微信推出了紅包,一舉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被馬云譽為“偷襲珍珠港”事件,市場也幾乎認定微信利用一個小小的紅包,一夜之間就把支付寶數年對用戶的培養抹成了零,并迅速讓微信的移動支付能力和地位飆升。經過了三年的變化和成長,無論是微信支付還是支付寶錢包,都已經奠定了自己的江湖地位,而支付寶的追趕其實付出了更多的艱辛。如今,隨著手機支付的出現,無論是Apple Pay,還是其他的手機支付,甚至包括銀聯的各種銀行卡客戶端支付等等,都難以超越這二者,在江湖地位已經明確之后,還繼續追打紅包大戰顯然已經難以在用戶心中形成驚喜和追捧了,改弦易轍或許才是正道。
如今的市場培育期已經基本結束,這時候再以紅包誘惑其實意義已經不大。其實去年春節支付寶的“攢福”并沒有獲得多少營銷的成功,相反獲得一片“抱怨聲”。今年春節如果再打紅包戰,并沒有多少新意,還容易落入俗套,不受待見。即使最近推出了AR紅包模式,但也沒有當初紅包出現之時的驚艷。如果還單純地玩紅包游戲,還不如切實地補貼到最終的移動支付中,會讓用戶因為可以得到更多的實惠而選擇相應的支付模式。
當然,對于用戶來說,即使沒有互聯網大鱷的紅包游戲,并不意味著紅包就會消亡,尤其是在春節這個喜慶和喜歡討吉利、利是的時節,紅包肯定不會少。不過應該是進入到用戶自嗨的模式,無論是各種群,各種好友之間,紅包必然還會是春節期間的一道最靚麗的風景線,當然,這時玩得是一種心情,一個祝福,一片友情,當然對于一些群體來說,或許也是一種凝聚人氣的手段或者說策略。但無論如何,春節紅包飛,依舊是主旋律。
不用一人一部手機地搖一搖了,不用春晚也不看(當然,很多人也不屑于看)地攢福了,紅包就是一個討彩的助興罷了。不是主流,也不應該成為主流。當用戶習慣已經培育完成,互聯網大鱷也不會再傻大粗地簡單粗暴地靠紅包砸市場了,讓用戶自嗨也就足夠了,更多的真金白銀,或許放到最終的移動支付市場的助推或許更合算。
當微信和支付寶開始默契地選擇回避紅包大戰的時候,就如同當初滴滴和快的結束戰役一樣,錢燒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熄火了。給市場一個咀嚼和回味的時間窗口,讓人們也真正地回到溫馨陪伴的過程,不要為了三瓜兩棗就忽視了本該注視的本質。其實當我們的父輩也開始手捧手機熱衷于塊八毛的紅包游戲的時候,年的氣氛就會變味了。
沒有企業的助興,自嗨就會成為一種節制,最終慢慢地習以為常。商業的意圖逐漸退出市場,還市場本來的面目。據悉,如今支付寶和財付通(包含微信支付、QQ錢包)分別占據移動支付交易份額前兩位,兩者在2016年三季度的市場規模占比分別為50.42%和38.12%。移動支付才是未來的重要場景,由于手機廠商支付的參與,對于這兩個巨頭來說,未來的爭奪也會更加多元,除了彼此之間的攻伐之外,還要應對手機廠商的攪局,再加上銀聯的虎視眈眈,這個市場未來的爭奪會更加刺激。
當然隨著AR紅包的出現,未來在場景和應用方面的創新還會延續,但是單純地紅包模式會變得更加簡陋,相反趣味性將會逐步加大,并且真正的實惠不是在于能夠搶到那三瓜兩棗,而是另一種捆綁帶來的刺激。相信用戶自嗨的玩法會逐漸成為主流。
有意思的是現在連“乞丐”都開始使用移動支付了。據悉,在上海地鐵有“乞討路費”,可用微信轉賬。“我來上海旅游,錢包被偷了,能不能借點路費啊,5元就好,多的不要。”在上海地鐵徐家匯站的站廳內,一名女子“升級”了這一“乞討”方式,直接使用微信轉賬。然而警方查證后發現,該女子可不是僅僅需5元“車費”,而是以此為由進行詐騙。據悉其一伙三天時間共“乞討”來3000余元。更有粉刺意味的是,這些人主要以小額“借款”來增強欺騙性,不少市民隨身不會攜帶小額現鈔,通過手機支付端更加方便,成功率更高。是不是以后沿街行乞也可以直接掃描二維碼支付了?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