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年前,在一場會議中第一次聽人提起“物聯網”這個詞,頓感不明覺歷,隨后又在多個不同場合重復接觸到“物聯網”,理工科那種極具好奇心的臭毛病一下子爆了棚,試圖一探究竟,從此便和物聯網結下了緣分。
物聯網是什么?不同的人對它有不同的解讀。從通信的角度看,物聯網是M2M;從工業智能化的角度看,物聯網是CPS;從感知的角度看,物聯網是傳感網;從創客的角度看,物聯網是智能硬件;從國家戰略的角度看,物聯網是智慧地球。這也就造成了你眼中的物聯網、我眼中的物聯網、他眼中的物聯網,各不相同,明明同一個概念被賦予了不同的解讀,就像在同一個國家交流用不同語言一樣,如果沒有自帶翻譯,難免造成溝通障礙。明明是物聯網項目不懂得貼物聯網標簽,明明不是物聯網項目強貼物聯網標簽,搞得“明明”小盆友不知所措、累覺不愛。
物聯網是什么?這也是筆者持續在思考的問題。只有透徹的理解“物”、“聯”、“網”這三個字,才能明白什么是物聯網,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目前筆者看到對于物聯網的最佳簡短解釋是:物聯網將物理世界(Things)和互聯網(Internet)緊密連接,從而更好地管理物理世界。這個解釋也充分的說明,物聯網不是互聯網(Internet)的簡單延伸,而是立足于互聯網之上的一個全新領域。
“物連網”離“物聯網”還差得遠
為了更加透徹的理解物聯網,讓我們用放大鏡來看看物聯網過去、現在和未來。然而放大鏡所照之處,率先看到的是互聯網的身世今生。
在互聯網的春秋戰國時代,也就是上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各種各樣的網絡應運而生。
·80年代初,互聯網的雛形DARPANet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沒有獲得美國聯邦機構合同的學校仍不能使用。為解決這一問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開始著手建立提供給各大學計算機系使用的計算機科學網(CSNet)。
·1982年,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斯蒂文•貝拉文(Steve Bellovin)創立了著名的集電極通信網絡——網絡新聞組(Usenet),它允許該網絡中任何用戶把信息(消息或文章)發送給網上的其他用戶,大家可以在網絡上就自己所關心的問題和其他人進行討論;
·1983年在紐約城市大學也出現了一個以討論問題為目的的網絡——BITNet,在這個網絡中,不同的話題被分為不同的組,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電腦訂閱,這個網絡后來被稱之為Mailing List(電子郵件群);
·同樣在1983年,在美國舊金山還誕生了另一個網絡FidoNet (費多網或Fido BBS)即公告牌系統。它的優點在于用戶只要有一部電腦、一個調制解調器和一根電話線就可以互相發送電子郵件并討論問題,這就是后來的Internet BBS。
以上這些網絡都相繼并入Internet而成為它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特定用途和特點的網絡的發展,推動了Internet成為全世界各種網絡的大集合。
現在的互聯網,已經不是Internet,而是internet of internet,“互連網”的聯網。
如果用互聯網作為映射思考物聯網,就會發現當下我們還處于“物連網”階段,離“物聯網”還差得遠。你的大米智能家庭系統、我的橘子家庭生活平臺、他的芝麻智能硬件生態,等等。系統、平臺、生態,這些字眼雖然很大,其實還處于群雄割據的意識中,構成的是碎片狀的“物連網”,沒有達到“聯”的狀態。只有“物連網”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才會實現“物聯網”。
有了互聯網金玉在前,物聯網的發展順風順水,進化的時間也會大幅縮短。不過,最令筆者擔心的是,歷史帶給我們的最大經驗:我們從不吸取歷史經驗。從目前物聯網的發展進程來看,物聯網很有可能重蹈2000年互聯網泡沫破裂的覆轍…此處不想多談,讓我們繼續look on the bright side of IoT。
麥肯錫的趨勢分析與善意提醒
物聯網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形成了勢不可擋的發展勢頭,在最近的一份麥肯錫分析報告中,已經把物聯網列為引領未來的TOP 10趨勢之第三名。而且在研究報告中,麥肯錫還指出,物聯網B2B的市場份額比B2C的兩倍還多。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