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來動輒千億萬億的市場規模,讓智能家居看起來總是很高大上。日前,在深圳舉辦的OFweek2015中國智能家居產業峰會,現場的確火爆十足,行業內的軟件開發商、硬件供應商各個摩拳擦掌,但智能家居現狀究竟如何,未來何去何從?從現場采訪到的情況來看,卻是“圈內很熱鬧,圈外看熱鬧”的現狀,盡管目前智能家居概念火熱,但要真正進入爆發期,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楊景教授介紹,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延伸出物聯網,分為車聯網、智能電網、智能家居和可穿戴設備。今年6月在底特律舉辦的車聯網會議顯示,美國車聯網滲透率不足10%,現場使用的人甚至不足2%。他認為,智能家居的現狀同樣如此,發展很快,但使用率很低,生產廠家想做到盈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過,各家企業目前仍是熱情不減,紛紛摩拳擦掌。
青島海爾今年4月推出手機APP“U+”,旨在建立智慧生活統一入口。8月,青島海爾與華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利用雙方優勢推進智能家電產業發展。此外,青島海爾還認購兆馳股份定增3000萬股,促進U+生活戰略落地。樂視網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增長超過五成,超級電視熱銷是主要原因之一。樂視網表示,有信心完成全年300萬臺的銷售目標。
其他企業中,小米投資50多家公司布局智能家居生態鏈,目前已有10多家出了產品;騰訊發布“QQ物聯智能硬件開放平臺”,基于微信公眾賬號接入硬件設備;京東啟動JD+計劃,并為硬件創業者提供眾籌;阿里巴巴借助阿里云推出阿里小智,全面進軍智能生活領域;美的則投資建立M-Smart智能家居平臺。
海爾U+產品總監吳飛介紹說,實際上,普通老百姓并沒有參與其中,智慧家庭行業并沒有給普通老百姓帶來實質的利益和良好的生活體驗。行業目前還處于混沌期,用戶體驗差、無統一標準、跨界競爭激烈等多項因素阻礙著行業的發展。而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龔仕偉則直指現有智能家居的功能雞肋,生產廠家并沒有切實考慮用戶需求。他認為,觸摸面板缺乏傳統開關的踏實感,感應控制帶來騷擾感受,軟件界面不適合大多數老人使用,展示、炫耀意義多過實用。讓用戶更多參與進來才能更好發展,現在有些閉門造車的意思。
此外,高昂的價格也抑制了一些消費者的需求,掃地機器人1500元、智能音響500元、智能馬桶2000元、智能燈泡100元,這讓消費者掏腰包之前要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
此外,智能家居沒有統一行業標準,各家產品難以互通,同樣給消費者帶來困擾。雷軍就曾在今年“兩會”期間建議加快制定智能家居行業標準。雷軍認為,目前智能家居產品五花八門,很難實現系統兼容、信息共享以及互聯互通,給消費者帶來極大困擾,給企業帶來經濟損失,同時造成了國家資源浪費,對整個智能家居產業的發展極為不利。
阿里云物聯網總經理劉飛認為,智能家居在B端很熱但C端還沒有挑起來,是因為還沒有觸到C端的真正痛處。他認為,智能家居不僅僅是把硬件連到網上,更需要融合。如果把生活中的各種信息采集起來,通過一個知識庫告訴我們是不是該跑步了?是不是該少吃油膩的東西?這才是真正的智能,這也是智能家居廠商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新事物不會完全替代舊事物,而是一個多元化的拓展,給用戶更多的選擇。事實上,無論怎樣合作,真正決定智能家居行業發展命運的是用戶,如何抓住用戶痛點、滿足用戶需求是行業內討論最多的話題。“消費者是有讓家里更輕松、更舒適的需求的。”楊景教授以家和山洞舉例,“人都愿意住在家里,而不愿意住在山洞,因為家里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