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環保智慧化
“物聯網”是繼互聯網之后的又一次革命浪潮,環境保護是當前國家工作的重點,如何將兩者相結合,借助物聯網技術的智能應用推動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是當前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
“物聯網”是指利用局部網絡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傳感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絡。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在環境監測、環境保護領域已經有了應用先例。借助物聯網技術,把感應器和裝備嵌入到各種環境監控對象(物體)中,通過超級計算機和云計算將環保領域物聯網整合起來,可以實現人類社會與環境業務系統的整合,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實現環境管理和決策的智慧,即“智慧環保”、“數字環保”。
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對水、氣、聲、土壤、生態等環境要素,特別是對核與輻射、危廢、醫廢等危險源進行全方位的監測,展開全面、有效的監管,“更快速”感知影響城市環境、人體健康、生命安全的實時指標;“更全面”感知污染排放、環境污染、應急事故的變化過程;“更有效”判定環境監察執法與應急處置工作的執行狀態與效果;“更智慧”決策重點城市、區域和流域重大環境管理問題。從而形成天空地一體化感知體系建設。
“智慧環保”建設目標
“智慧環保”的總體架構包括:感知層、傳輸層、智慧層和服務層”,智易時代總經理陳濤表示:“我們處于智慧層和服務層,以環境監測點位數據傳感體系為基礎,針對不同環境企事業單位需求,可拓展為空氣質量、水質、揚塵等領域的在線監測及智慧管理,更可拓展到化工工業園的污染源監控,風險預警,可以說,物聯網使得“從一張圖上知道環保情況”成為現實”。
智易時代大氣網格化管理系統
環保物聯網應用發展歷程
20世紀末期,我國啟動傳感網研究后,環保作為應用試點領域之一,開始RFID等技術的初步應用;
2005年,國家環保總局公布《污染源自動監控管理辦法》,環保物聯網技術在環保領域取得小范圍的應用,如一些市、區建成環境質量監測和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對空氣質量、企業環保設備等基本情況進行自動監測;
2007年,中央財政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建設污染減排指標體系、監測體系和考核體系“三大體系”,在約7000個重點排污單位安裝污染源監控自動設備。同時,建設國家、省(自治區、直轄市)、地市三級污染源監控中心并聯網,將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監測到的國控重點污染源排放數據及時傳送到三級監控中心,為排污收費、排污執法、排污治理提供依據,為環境應急、減排決策提供支撐;
2009年,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提出要加快推進物聯網發展、建立中國感知中心以來,物聯網技術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并成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1年,我國《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明確提出環保作為物聯網九大應用領域之一;
2013年,污染源自動監控有效傳輸率納入政績考核中,推動政府開展環保物聯網系統建設。更多最新數據分析、市場分析報告、市場調研、行業分析,請訪問。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