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物聯網,即在大棚控制系統中,運用物聯網系統的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PH值傳感器、光傳感器、CO2傳感器等設備,檢測環境中的溫度、相對濕度、PH值、光照強度、土壤養分、CO2濃度等物理量參數,通過各種儀器儀表實時顯示或作為自動控制的參變量參與到自動控制中,保證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遠程控制的實現使技術人員在辦公室就能對多個大棚的環境進行監測控制。采用無線網絡來測量獲得作物生長的最佳條件,可以為溫室精準調控提供科學依據,達到增產、改善品質、調節生長周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隨著世界各國政府對物聯網行業的的政策傾斜和企業的大力支持和投入,物聯網產業被急速的催生,根據國內外的數據顯示,物聯網從1999年至今進行了極大的發展滲透進每一個行業領域。可以預見到的是越來越的的行業領域以及技術、應用會和物聯網產生交叉,向物聯方向轉變優化已經成為了時代的發展方向,物聯網的發展,科技融合的加快。
農業物聯網:物聯網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他是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在這背后,則是在物體上植入各種微型芯片,用這些傳感器獲取物理世界的各種信息,再通過局部的無線網絡、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等各種通信網路交互傳遞,從而實現對世界的感知。
傳統農業,澆水、施肥、打藥,農民全憑經驗、靠感覺。如今,設施農業生產基地,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行按需供給?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的問題,都有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做個選擇,或是完全聽“指令”,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現有大棚的分散經營和生產模式,使得市場競爭參與者對信息的依賴比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大棚生產要真正滿足市場需求,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大數據的“服務”。
搭建以大棚智能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云平臺’+‘智能終端’為主要載體,各方有機結合、互聯互通,貫通省市縣鄉村戶的大棚生產、銷售等信息服務渠道。
大棚大數據包括大棚環境與資源、大棚生產、市場和管理等領域,這個平臺是一個高度“智能挖掘”與高度“傻瓜應用”相集成的大棚智能綜合信息平臺,將實現大 棚信息服務從產前、產中、產后的“一站式”信息服務與全程指導。產前可根據歷史需求進行預測,產中進行動態監控,產后提供價格行情信息及市場趨勢預測等。
要做好數據資源整合,統一大棚農業大數據,率先開放大棚相關農業部門的自有數據,引導和協調農業相關部門開放數據,積極引入各方社會力量參與建設,開發大 棚大數據產品,服務大棚生產,讓大棚供應網絡中所有利益相關者在認同精準農業理念的前提下,互惠互利地匯總、分享和交換數據。
物聯網是通過傳感設備建立起來,實現物與物之間信息傳輸與交流的信息網絡。農業物聯網在智能溫室的應用,主要是在農業生產環境因素方面實現感知、傳輸、處理和再控制。
農業生產環境因子在種植業方面,包括水、肥、熱、氣、光等;隨著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先進的農業管理方式也逐步成 為構建物聯網農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形成了一套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
一是質量全程可追溯。二是生產種植過程分析。三是簡化復雜的供應鏈,降低物流成本,為農民增收、農業增長和農村穩定創造了條件。
瓜果蔬菜該不該澆水?施肥、打藥,怎樣保持精確的濃度?溫度、濕度、光照、二氧化碳濃度,如何實現按需供給?這一系列作物在不同生長周期曾被“模糊”處理 的問題,在蔬菜產業集團現代農業產業園里,都有了信息化智能監控系統實時定量“精確”把關,農民只需按個開關,作個選擇,就能種好菜、養好花。
而實現這種“精確”感知的技術攻關正是物聯網技術。農業物聯網是被世界公認為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世界信息產業第三次浪潮,它是以感知為前提,實現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全面互聯的網絡。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