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談及最近股市動蕩,建設銀行董事長王洪章表示,7月“股災”確實給全世界帶來了較大的影響,但心理因素大于實際影響,包括對實體經濟、資本市場的影響。
王洪章是在2015年夏季達沃斯論壇之“適應新常態”分場做出上述表述的。6月中旬A股市場單邊暴跌,7月初政府采取多種方式救市。“央行、財政部和監管部門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央行降息、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以及IPO暫停,這些舉措的效果比較好,作用比較明顯。”王洪章說。
王洪章認為,監管者的目標是維護投資者的權益,政府救市的措施是得體的,有利于保護投資者的權益。“從7月9日到8月10日,股市上漲400多個點,漲幅12%,在經濟下行期,資本市場的穩定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增長起到了正面的作用,我也非常贊成央行、監管層對資本市場采取的措施,效果很好。”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場恢復流動性之后,8月18日以來,A股市場再次打開下跌通道,且跌勢較之“國家隊”救市之前更加迅猛。直到8月27日尾盤權重股拉升之前,參與者也沒有感受到“國家隊”明顯的護盤動作,市場開始了自主尋底。(《財新周刊》2015年34期“A股二次股災”)
論壇上,王洪章也給予了自己對“新常態”的理解:“新常態是指前進當中列車的調整速度,既不是停止,也不是斷崖式(下跌),經濟趨于崩潰邊緣,這是不對的。”
王洪章的解讀很樂觀。他指出,第一,GDP從百分之十幾的增速降至是7%,還是很高,對世界經濟也是一種貢獻;第二,新常態下的結構調整效果非常好,第三產業占比已達50%以上,這種結構調整使中國經濟的增長模式更加健康。第三,單位GDP的能源消耗和過去相比,降低幅度更大。比如今年降低了降低了4.8%,以前只能降2%-3%。
但王洪章也指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再加之央行幾次調整存貸款利率,對銀行的影響非常大。一個明顯的表征是:凈利潤增速的斷崖式下跌,“過去建設銀行每年凈利潤增速速度是20%以上,現在是1%左右。”
銀行業將出現分化,甚至經歷洗牌,銀行出路在何方?王洪章認為,金融服務綜合化、國際化是方向。
“過去中國商業銀行主要是做存貸款、結算業務,最近幾年開始轉型。”他指出,除存貸款外,銀行要為企業提供綜合化、多功能集約化等服務,建行取得了多項銀行以外的非金融牌照,“現在看效果明顯,這部分的利潤增長,超過了存貸業務的利潤增長。”
除此,海外業務也醞釀大量機會。“最近匯率變動以后,也給我們海外業務發展帶來了機會,未來更多做美元、歐元業務,當然也有些劣處,比如人民幣離岸成本開始升高。”
“去杠桿化的過程中涉及金融業的調整,這種調整也應該是正常的、健康的,而且經濟下行時期必須面對這個問題。”王洪章說,通過這個調整,就像大浪淘沙,剩下的是金子,留下的金融機構可能會更加健康、更加強大,更好地為實體經濟服務,也可以更好地參與國際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