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商銀行推出“口碑貸”,開始向服務線下小微企業邁出新步伐。
網商銀行“口碑貸”面向中小微餐飲商戶,提供無需抵押、無需擔保的線上信用貸款服務,最大貸款額度可達100萬元,最長期限為12個月。
網商銀行有關負責人稱,在設計“口碑貸”時,既注重操作快捷便利,更注重貸款授信額度系統自動生產,商戶獲得的貸款額度受其自身信用資質影響。網商銀行通過分析商戶到店率、外賣單數、金額、流水等數據,結合食客評價的大數據,由系統確定商戶的授信額度。
“口碑貸”作為拓展至線下小微商戶的網絡信貸產品,實現小微商戶、網商銀行、第三方平臺共贏。
抓住市場“痛點”。哪里有“痛點”,哪里就有市場機會,小微餐飲商戶通常為周邊居民和往來人群提供餐飲服務,經營規模不大,常在發展中面臨小額資金難題,如店鋪裝修改造、招聘服務員、新開分店等。資金需求難以從傳統金融機構處得到滿足,貸款操作較復雜,“口碑貸”準確抓住這些“痛點”并有效解決。
依托平臺獲客。一方面,網商銀行通過與口碑平臺合作,依托其龐大的客戶群體與平臺集聚能力,獲取優質信貸商戶。目前,口碑平臺集聚餐飲商戶已超20萬家,近一半為小微餐飲商戶。另一方面,結合支付寶支付結算體系,在通過“口碑貸”推動支付寶向小微企業拓展的同時,也為該產品服務提供授信決策支持。
創新商戶資產。對小微企業而言,什么是可抵押的資產?小微餐飲企業通常租用商鋪,也沒有價值較高的設備。針對這一現狀,互聯網服務小微企業需要突破抵質押思維。對餐飲等生活消費類商戶來說,市場口碑和在其基礎上形成的客戶消費是其持續穩定發展的核心資產。支付寶數據與口碑平臺的客戶評價可以反映這一資產的質量。“口碑貸”選擇這一無形資產,并通過數據采集與分析評估該資產,形成信貸投放的關鍵判斷標準。
與“口碑貸”幾乎同步,傳統商業銀行采用大數據技術,發揮自有數據或第三方數據優勢,積極發力小微企業網絡信用類貸款產品。工商銀行“逸貸”、建設銀行“信用貸”與“稅易貸”、浦發銀行“網貸通”、中信銀行“POS商戶網貸”等產品已形成一定的市場影響力。但由于對貸款企業主在銀行的資產等有要求,以及對企業綜合選擇標準相對較高,尚未真正落腳到微型企業,且經營數據采集與決策尚未形成積累。
面對網絡銀行場景化信貸深入線下布局,商業銀行該如何應對?筆者認為,與網絡銀行信貸線上向線下發展不同,商業銀行應從線下向線上拓展,挖掘數據應用與產品設計的創新點,把握風險控制與業務創新的平衡點,尋找線上市場與線下渠道資源的結合點,使傳統商業銀行在互聯網信貸領域能“大象起舞”、“身姿矯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