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來,花旗銀行在中國已關閉了四家支行。被關閉的四家支行分別為:深圳車公廟支行、大連星海灣支行、北京望京支行、深圳前海支行。
其中,深圳前海支行開業僅僅一年。針對深圳前海支行的關閉,花旗中國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此次關閉網點是“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和布局”。
“進行數字化的轉型和布局”,這個說法是否牽強?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員董希淼告訴筆者,數字化轉型的提法沒錯,但是數字化轉型并不意味著一定要關閉物理網點。“對外資銀行而言,本來物理網點就少,如果再關閉的話,對其品牌形象的提升沒有好處。我覺得應適當進行網點布局,提升客戶服務的便捷度和對品牌的認同度。” 董希淼說。
深圳前海,是國家金融創新改革領域的探索平臺,在深圳新一輪金改中扮演重要角色。花旗作為在深圳開展業務時間最長的外資銀行,參與中國的金融改革,對其在中國開拓業務也是非常有利的。筆者認為,前海支行開業僅一年時間就關閉,原因是要積極進行數字化轉型和布局,難道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變化就如此之大嗎?必須關閉網點才可以讓數字化轉型做的更好?花旗的這個理由站不住腳!
據悉,花旗在中國的歷史可追溯至1902年5月,是首家在中國開業的美國銀行。2007年4月,花旗成為首批注冊成為本地法人銀行的國際銀行之一。總部位于上海,截至2014年末,花旗銀行在北京、上海、深圳等13個城市設立了13家分行及42家支行。
中國一向是外資銀行特別看重的市場,花旗(中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歐兆倫曾說過,中國是花旗銀行在全球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深化在中國核心城市的網點布局一直是花旗在華業務成長的重要戰略之一。
去年4月,曾被稱之為深圳首家“智能銀行”網點——花旗銀行深圳車公廟支行關閉。根據深圳銀監局的批復,該支行于2010年12月獲準開業。至其關閉,該支行營業時間只有4年多。開業之時,花旗銀行深圳分行負責人就表示,開一家智能銀行的成本相較普通型支行成本要高。值得關注的是,關閉的大連星海灣支行也是一個“智能銀行”網點。
這樣看,支行的關閉會否因花旗承受不了高成本了呢?
從體量上看,花旗銀行在中國僅相當于一家中小型城商行的業務規模。截至2014年末,花旗(中國)總資產1576.32億元,年增長3%,凈利潤15.98億元,同比增長66%。
最新的數據,花旗集團第一季財報顯示,本季利潤為35億美元,同比下降27%。營收由去年同期的197.4億美元下降至175.6億美元,同比下降11%。有媒體還報道稱,花旗集團計劃從2016年1月開始裁減至少2000個職位,其中相當一部分將是中間或后臺職位。而近年來,花旗在美國、巴西、匈牙利、韓國等國關閉了不少分支機構。
隨著全球市場動蕩加劇,中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外資行在華業務開展并不順利。誠然,從整個銀行業的角度來說,銀行物理網點的轉型確實是一個趨勢。通過網點的精減,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利潤。花旗的這種連續關閉四家網點的做法,實為迫不得已,是在收縮版圖。
和中資行相比,擺在外資行面前的不只是監管條例的限制,外資銀行業務難以有突破點的最主要原因是缺乏網點的支撐。當前,互聯網金融又使得中資銀行在創新上更進一步,所以外資行在中國是難上加難。
更多最新咨詢,請關注靈核網《2015-2020年中國城市商業銀行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