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后,金融不能搞自我創新、自我循環和自我膨脹已成了業界的共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體系生存與發展的本質要求。金融與實體經濟是一種共生共融、相互依存、同舟共濟的關系。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商業銀行收費行為執法指南》,明確了商業銀行在收費中可能被認定為違法的情形。這是繼2012年初銀監會整治銀行業金融機構不規范經營的“七不準”和“四公開”規定發布以來,政府對銀行業金融機構收費行為進一步確立的執法規范。今年的確是金融專項整治和規范年。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衣食父母,脫離實體經濟,金融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同樣,實體經濟也依賴于更好的金融服務。因為,更便利、高效的金融服務,會對實體經濟發展給予更多支持。然而,如果金融出了問題,也會對實體經濟造成重大沖擊。因此,金融一旦形成自我創新、自我循環和自我膨脹就會產生金融空轉,資金在金融體系內循環往復地流轉而卻沒有流向實體經濟,并且不能創造出財富,但在流轉的過程中反而會產生各種損耗,比如員工工資、貸款利息、稅費、通道費用等等。更有甚者,金融空轉到一定程度,還有可能釀成金融泡沫甚至金融危機。次貸危機暴露的美國金融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的缺陷,向國際金融監管發出了強烈警示,即國民經濟發展必須立足于實體經濟。而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又采取了不同形式的量化寬松政策。但在注入空前規模的貨幣刺激措施后,經濟增長依然疲軟,但資產價格卻產生了嚴重泡沫,這是典型的脫離實體經濟的金融空轉現象。所以,當下,美聯儲比過去更關注美國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情況,更關注去杠桿及實效。
近幾年來,我國金融業通過多種業務創新、加快資金周轉速度、削減融資服務費、加快審批效率等措施,在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支持實體經濟上取得了長足進步。但金融市場上也存在著諸多金融機構經營不規范現象,比如一些商業銀行以貸轉存、以貸收費、借貸搭售、轉嫁成本、收費項目不公開、服務質價不公開、使用虛假或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購買保險等金融產品等。金融空轉現象也不乏其例,比如非標資產、通道業務、金融同業存款、影子銀行業務,最典型的是在去年股市巨震時,各種類型金融機構在為配資提供服務時所暴露出來的業態角色。金融空轉又直接表現為金融業加杠桿。我國間接融資占比過高,一些銀行等金融機構作為間接融資的主要中介,對實體企業“雨時收傘,雨后送傘”,而在金融空轉方面卻不遺余力,比如在完成信用轉換的同時,也通過非標資產、通道業務、金融同業存款、配資等業務加杠桿,而且,銀行、保險、信托、基金、券商等機構還相互聯手,通過一些所謂資本運作平臺,大肆輪炒上市公司股權、炒賣優質實體企業。尤其今年一季度,隨著股市和樓市回暖,部分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平臺又開始放大配資杠桿。據報,相比場內融資1:1的杠桿比例,場外杠桿動輒為1:3至1:5的配資比例,網絡配資最高比例達15倍。特別是,從股票“場外配資”,到房產市場“首付貸”,再到“私募基金+P2P”,P2P網貸似成了萬能的“資金泵”,可與任何金融產品和資金需求對接。一些P2P網貸以“普惠金融”之名,行“高杠桿”之實。
5月以來,在信用事件頻發的背景下,管理層一系列劍指金融業去杠桿的監管舉措密集出臺,對銀行理財、票據、資管、基金子公司及互聯網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同程度升級。所以,《商業銀行收費行為執法指南》嚴格要求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針對新情況、新問題研究新舉措,及時完善監管政策,推動商業銀行收費管理做到三“實”,即項目實、服務實和管理實。這是加快人民幣國際化、打造金融強國的金融軟環境建設必不可缺的一環。
在經濟下行壓力很大的情況下,金融業只有著力支持實體經濟才能真正回歸本質,才能真正行穩致遠,這也是規范經營的初衷。眼下,我國一方面需要大力發展非銀行金融機構以滿足實體經濟運行中的多元化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需要推動商業銀行轉型改革,充分發揮其在普惠金融、消費金融、綠色金融、供應鏈金融及共享金融等方面的中堅作用,提高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效率。同時,嚴格按制度規定下大氣力加強監管,加大整治,促使金融去杠桿,減少金融空轉,規范經營行為。為此,金融機構及社會各界一定要用“大金融”視野觀察和評判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情況,充分認識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是多維度的,不應將眼光僅局限于資金。同樣,評判金融服務和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力度也不能光看信貸指標,更要關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其他指標,這樣才更有利于客觀全面評價金融服務的效率及金融業的創新水平;進而將全部金融機構的金融行為都納入制度規范框架中,形成金融監管全覆蓋。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