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布的《中國銀行業發展報告(2016)》表示,應該理性看待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下滑問題。從宏觀經濟周期、國際比較和行業成長的角度來分析,這是一種正常的發展現象,不宜過度解讀。預計2016年商業銀行中間業務收入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零售業務和金融市場類業務快速發展有助于支撐盈利增長,銀行業盈利結構正逐步由傳統公司業務為主向公司業務、零售業務和金融市場類業務并重轉變。綜合來看,2016年銀行業盈利增速將微幅正增長。
不良率仍處較低水平
《報告》指出,目前內外部多重因素導致上市銀行凈利潤增速下滑。從凈利潤增速貢獻因素分解看,主要的因素有以下兩點:利率市場化深化疊加央行5次降息導致銀行業“息差收窄”,這是造成銀行業凈利潤下降的重要因素。不良貸款率上升導致撥備計提大幅增加,這是本次銀行業凈利潤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對于市場最為關注的銀行業風險,專家和銀行業內人士表示,從宏觀經濟周期角度來觀察,自2013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結構面臨轉型和升級,經濟增速呈現波動下行趨勢,不良貸款率在此期間快速上升,與經濟增速呈現出較為明顯的負相關性。與美國的銀行業比較,2015年美國四大商業銀行營收增速僅為-0.7%,而我國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營收增速近年雖呈下滑態勢,但仍錄得5.62%的增速。有鑒于此,我國銀行業利潤增速下滑,在近年來全球經濟不振、國內經濟處于下行周期的客觀環境下,屬于正常的行業周期發展現象。不良率雖然攀升但仍處于國際低位。
對于部分國際評級機構調整中國的主權信用評級和主要金融機構信用評級展望。《報告》認為,中國銀行業整體風險可控,未來發展可期。
值得注意的是,同日還首次發布了中國前100家銀行排名(以核心一級資本凈額排序)榜單。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表示,中國銀行業協會始終致力于搭建交流平臺,推動行業穩健發展,希望在研究比較全球商業銀行評價方法的基礎之上,以權威、公允、客觀和專業的國際通用規則標準,建立自己的行業權威評價體系,打造一套科學、權威的“話語權”與指向標。
創新渠道化解不良
銀行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監管部門和銀行業將持續探索不良風險的創新型化解渠道。其中,通過“債轉股”的方式不僅能夠降低賬面不良率而且可以增加銀行自行處置的力度。
《報告》指出,“債轉股”無論對宏觀經濟或是商業銀行都存在一定的利好。從宏觀方面來看,債轉股為企業改革提供契機,可以達到去產能、去庫存、降低企業杠桿率的目的,緩解優質企業債務負擔,推進國企改革和供給側改革,同時避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從商業銀行角度來看,“債轉股”使得銀行可以避免大幅折價轉讓,減少銀行的損失。銀行可以等待經營改善、時機成熟,銀行再選擇機會拋出,收回資金甚至有可能盈利。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