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商業銀行的傳統放貸業務正承受巨大壓力之際,第三方移動支付的崛起對銀行向新業務線拓展的能力造成打擊。
在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正在崛起,而代價是信用卡和借記卡的使用量在減少,這對商業銀行獲取客戶數據的能力構成威脅。這些客戶數據被視為新興金融和消費業務模式的關鍵。
本月早些時候,阿里巴巴集團旗下金融公司螞蟻金服的總裁表示,經由其支付寶完成的支付跳過了中國銀聯。銀聯是與中國央行關系密切的國有結算網絡。
這種狀況導致銀聯以及發卡行、收單行從商戶那里賺取的手續費收入大幅縮水。助長這一趨勢的不僅僅是電子商務的崛起,還包括超市和餐館等線下商戶移動支付量的迅猛增長。
報道稱,總部位于上海的金融科技咨詢公司Kapronasia的數據顯示,2015年有更多中國消費者從刷卡轉向通過移動錢包應用掃描二維碼,這令銀行損失了200億美元手續費收入。
在銀行的總體營收組合中,占主導地位的是貸款的利息收入,結算手續費則只占一部分。不過分析師表示,中國的銀行面臨的更大挑戰來自第三方支付提供商在銀行與客戶之間“插一杠子”的方式,這種方式令銀行無法獲得關于消費模式的寶貴數據。
Kapronasia創始人曾農·考普龍表示:“隨著第三方支付提供商超越支付業務、銷售約車、電影票和理財產品等多種產品和服務,數據在中國正日益成為人們首選的新貨幣。銀行急需會幫它們提供有競爭力的產品與服務的關鍵交易數據。”
支付寶及其競爭對手微信支付的大多數用戶,在支付時所用的錢都來自于與其移動錢包掛鉤的傳統銀行賬戶。這意味著,傳統銀行存款仍是資金的最終來源。然而,當消費者用支付寶或微信來支付時,銀行不會接收到關于商戶名稱和所在地的數據。銀行的記錄只會顯示收款方是支付寶或微信。
由于利率去監管化、違約增多以及信貸狂潮后需要抑制貸款增長,中國的銀行的傳統放貸業務正承受巨大壓力。在這樣一個時點,數據的流失為它們帶來了一大挑戰。對銀行向新業務線拓展的能力來說,大數據被認為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最近幾年,中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都推出了自己的電商平臺,這一跡象說明銀行已認識到了數據的重要性。去年,中國資產最多的中國工商銀行運營的平臺“融e購”擁有3000萬用戶,交易額達8700億元人民幣。
靈核網作為多年市場調查的市場研究機構,長期涉足競爭對手市場信息的監測和調查研究,建立全方位的市場信息收集網絡,搭建國內最完善的數據信息平臺。為企業提供大數據和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化一站式服務。更多競爭對手及市場調查的需求,請直接聯系靈核網項目部或者直接進入靈核網詳細了解。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