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從人類幻想出“人工智能”這一概念的時刻起,關于“人工智能是天使還是魔鬼”的爭論便從未停止。
一方面,人們期待人工智能可以像卡通形象“大白”一樣造福于人類;但另一方面,不少人卻擔心人工智能一旦擁有智慧,人類或遭遇滅頂之災。
正在北京舉辦的2015中國人工智能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再次提出這一問題。身兼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的他給出了一個較為樂觀的回答:“‘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把握的好,人工智能就是天使。”在他看來,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尚處于初級階段,難以超越人類,遠不足以威脅人類的生存。
在此次人工智能大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企業競相展示了各自的發明創造: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揚生發明了一種能360度轉輪的汽車,讓司機不再為側方位停車發愁;圖靈機器人公司展出的意念控制機器人可以接受人體腦電波,聽懂主人腦中所想,進而“唱歌”或者“跳舞”;廣州圖譜網絡科技有限公司開發出了“色情圖像和視頻識別技術”,讓機器人來進行鑒別,還網絡一片凈土……
譚鐵牛說,琳瑯滿目的科技產品無外乎是“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的智能”,即讓機器可以像人一樣具有看、聽、說、行動、思考以及學習的本領。但它們都存在著共通的局限性——有智能沒有智慧、有智商沒有情商、會計算不會“算計”、有專才無全能。
盡管如此,譚鐵牛仍然認為,人工智能經過近60年的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進步,目前呈現爆發增長之勢,其對社會的影響應當得到高度重視。“我們有必要從社會學的角度系統全面地研究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構建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良好環境。”他說。
今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明確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7月1日,國務院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將“互聯網+人工智能”列為11項重點行動之一。
“隨著人工智能成為支撐社會發展的核心技術,人機協作與共存將成為人類社會結構的新常態。”譚鐵牛說。在他看來,人工智能和人類智能各有所長,融合多種智能模式的混合智能,即“人+機器”,將在未來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