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有這么一個習慣,無論房子大小,都要擺一臺電視在客廳;而飯后圍坐在電視機旁,也成了很多中國家庭最重要的交流時段。
客廳也是一個大市場,這導致一些原本與客廳電視毫無關系的廠商也加入進來,比如做手機的和辦網站的;而她們炒作的概念也從手感開始,一直延伸到內容和生態。這個市場的誘惑力在哪?消費者真正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電視機的誘惑
據相關數據顯示,2015年一季度中國彩電市場零售總量為1233萬臺,同比增長13%;零售總額為404億元,同比增長10%。更有專家指出,中國目前已進入小屏電視迭代加快,大屏電視份額上升的階段,未來幾年銷量將翻倍。
作為商人,歸根結底是要賺錢的。而電視機作為大部分家庭中最大的一塊屏幕,自然也是最好盈利的。作為消費者,雖然現在的手機和平板無處不在,但是基于一塊5寸(或10寸)上下的屏幕所帶來的體驗效果,遠不及48寸(國內消費者關注度最高的屏幕尺寸)的電視來的爽快。
此外,除了硬件收入之外,電視機作為入口的想象空間更為巨大,購物、O2O、游戲、娛樂等功能的接入也可以為電視機廠生產廠商帶來可觀的收入。而像樂視那樣放廣告和“賣會員”的路數,也是另外一種營收。
消費者喜歡什么樣的電視
首先是“眼緣”。這其中包括電視機的尺寸、外觀、畫質、價格等諸多因素,畢竟大部分電視是用來擺在客廳等醒目位置的,對于大部分中國人來說“面子”的事不能含糊。
其次是體驗。這里也包含畫質、音質等,當然也包含內容的充足與否,家里老人喜歡看經典戲曲,小孩子就是愛看迪士尼,如何豐富自己的資源庫以及平衡不同消費者的需求至關重要。
最后才是“生態”。那些所謂的生態,無非是基于自己手里的獨家版權而衍生出來VIP服務。自以為拿著這些資源就可以要挾用戶,而事實上你們所提供的那些內容消費者者不一定想看,而但凡消費者想看的東西,他們有的是渠道。
到底智能不智能
國內廠商嘴里喊的“產業鏈”、“生態”,對于消費者來說似乎并沒有什么大用,智能電視到底智不智能還要看其表現。
我為母親買了一臺智能電視,并夸下海口說以后想看什么只要一搜就行了。于是就出現了戲劇性的一幕,愛聽京劇的母親每次打開電視后都要手動搜索“戲曲”類目,再從眾多的曲目中篩選需要的。那么所謂的智能在哪呢?這里完全可以加入記憶功能,自動檢索和推薦觀眾感興趣的內容,所謂的智能電視也不過是內置盒子產品的“雞肋”罷了。
吹上天的智能電視產品,越來越脫離了電視的本質,對于那些“安分”的消費者來說,你們播什么我們就看什么好了;而對于那些“折騰”的消費者,他們大有自己的方式去獲得那些4K、1080P的高清大片。于是,廠家鼓吹的會員和獨家看來更像是他們大賺特賺的方式,而那些關乎電視本身體驗的東西卻被擱置了。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