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更好的照料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一直是困擾不少家庭的難題。尤其在當前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獨生子女長期照護家庭中的老人,面臨的可能是人力和時間成本的雙重壓力,社會對于解決這一負擔問題的呼聲一直很高。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則有望讓這一難題得到緩解。
上周,人社部發布了《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在全國范圍啟動了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試點。首批包括上海、廣州、青島等15個試點城市,將會用1到2年的時間,探索為長期失能人員基本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提供保障的社會保險制度,力爭在2020年之前,基本形成適應我國社會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策框架。長期護理保險是一種怎樣的險種?未來它將給老年人生活帶來哪些好處?
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超2.2億,其中失能和半失能人數超過4000萬,需要被長期照料看護。在北京,如果選擇公立養老機構,每月花銷在6000元左右;留在家中請看護,人工費每月至少3000到4500元。然而,2015年企業退休職工養老金平均約為每月2200元,這對于失能半失能人群的照料看護,可謂杯水車薪。如何滿足這部分人長期照護的需要、適當減輕家庭負擔,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我國社會面臨的巨大挑戰。人社部副部長游鈞曾表示,探索“長期護理保險”,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介紹,老年人臥床不起需要照料,投入的人力物力成本高昂,養老金無法解決,醫療又不能涵蓋,為了規避失能人員生活照料風險,我國建立了這一相應的險種。
山東青島是我國最早試水長期護理保險的城市之一。參保人因年老、疾病而常年臥床、生活無法自理,可以在定點機構或者家里,接受長期醫療護理。何茉莉老人今年87歲,因為中風生活自理困難,長期住在青島市紅十字老年護理院,護理員每天不僅照顧她日常起居,還提供康復服務。護理院醫生邵麗紅介紹說,護理員需要了解老人平時的飲食情況,做各項檢查,包括:心電圖、血壓、血細胞分析、尿常規、糖尿病患者每周檢查一次血糖。
按照當地政策,有需要的參保人,入住定點長期護理機構,可享受90%的報銷;同時,定點機構每個床位每天有65元的補貼。所需資金由醫保基金、政府財政、彩票公益金等多渠道共同承擔。目前,青島共有480多家類似的定點護理機構,超過10萬老人享受該項制度。中國康復醫學會副主任單守勤表示,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在減輕個人經濟負擔的同時,也提高了醫療資源的有效使用率,在醫院住院每天需要數百元,進入區或者療養院,進行醫療專護理,醫保上只要投入170元,同時也給國家節約大量經費。
日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在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包括上海、廣州、青島、承德等15個城市,被納入了首批試點。按照人社部試點《指導意見》的規定,長期護理保險主要覆蓋職工基本醫保的參保人群,以長期失能的參保人群為主,重點解決重度失能人員的基本生活照料、醫療護理所需的費用。從日本、德國等國的經驗來看,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項獨立的社會保險存在,一般會建立政府、用人單位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繳費機制。例如老齡化程度已達26%的日本,長期護理保險資金由政府和個人各承擔一半。此次對于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地區的籌資渠道,《指導意見》規定,通過優化職工醫保統賬結構、劃轉基金結余、調劑職工醫保費率等途徑籌集。
褚福靈認為,失能人員生活照料的成本應該有專門的資金來源。一是根據目前整個醫保基金的狀況進行結構調整;第二長期看來應該逐步形成合理的籌資機制,明確這個險種的繳費費率是多少、誰去繳費、如何使用。
在待遇保障方面,試點階段,長期護理保險基金,將根據參保人享受的護理等級、服務提供方式等等,相應制定差別化的待遇保障政策,總體基金支付水平控制在70%左右。通常情況下,患者的失能程度決定著護理服務的強度、時間和花費。因此,護理服務的分級,是這項保險中定價收費、確定報銷比例的前提。就在這個月,北京海淀區出臺了“居家養老失能護理互助保險”的地方性辦法,其中關于失能服務標準,就圍繞著“吃飯、穿衣、睡覺、如廁”4項內容,由專業第三方機構將老人的失能程度做了四種等級的劃分,相應享受900到1900元不等的服務。而針對建立全國范圍的長期護理保險,褚福靈認為,應盡快實現失能等級鑒定和護理服務等級評定標準的全國統一,在不同身體條件下設置不同的照料要求和待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