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傳感器企業規模
我國已有1700多家從事傳感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其中從事微系統研制、生產的有50多家。同時,傳感器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社會發展及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
如工業自動化、農業現代化、航天技術、軍事工程、機器人技術、資源開發、海洋探測、環境監測、安全保衛、醫療診斷、交通運輸、家用電器等。
二、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建立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國的傳感器技術及其產業取得了長足進步。尤其是在雙加工程,即加快力度,加快發展的方針指導下,建立了中國敏感元器件與傳感器生產基地。
目前,國內有三大傳感器生產基地,分別為:安徽基地,主要是建立力、光敏規模經濟;陜西省敏感技術產業集團公司,主要是建立電壓敏、熱敏、汽車電子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黑龍江基地主要建立氣、濕敏規模經濟為主要目標。
三、傳感器產業地域格局
我國傳感器的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并逐漸形成以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沈陽和西安等中心城市為主的區域空間布局。
長三角區域:
以上海、無錫、南京為中心。逐漸形成包括熱敏、磁敏、圖像、稱重、光電、溫度、氣敏等較為完備的傳感器生產體系及產業配套。
珠三角區域:
以深圳中心城市為主。由附近中小城市的外資企業組成以熱敏、磁敏、超聲波、稱重為主的傳感器產業體系。
東北地區:
以沈陽、長春、哈爾濱為主。主要生產MEMS力敏傳感器、氣敏傳感器、濕敏傳感器。
京津區域:
主要以高校為主。從事新型傳感器的研發,在某些領域填補國內空白。北京已建立微米/納米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部地區:
以鄭州、武漢、太原為主。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模式,在PTC/NTC熱敏電阻、感應式數字液位傳感器和氣體傳感器等產業方面發展態勢良好。
此外,傳感器產業伴隨著物聯網的興起,在其他區域,如陜西、四川和山東等地發展很快。
發展階段
隨著電子技術、材料技術、物理技術、化學技術等多方面技術的迚步,傳感器也在仍傳統型向新型化方向發展。
傳感器的新型化主要體現在微型化、智能化、數字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等特點。新型傳感器的這些特點是傳感技術演進的結果,也是新時代智能傳感技術的要求。
驅動因素
1、市場帶動
隨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傳感器產業也迎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
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推進為傳感器產業帶來巨大的市場,在智能農業、智能工業、智能交通、建筑節能、智能環保、智能電網、健康醫療、智能穿戴等領域,傳感器都有著廣闊的應用空間。
2、技術拉動
近年來,國內外從事傳感器技術研發的機構和投入都不斷增多,傳感器技術也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隨著先進傳感器、新型傳感器、低成本、高性能傳感器的不斷研發成功,傳感器應用的成本將不斷降低,應用效果將不斷提升,從而拉動傳感器產業的持續發展。
3、政策推動
近年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先后出臺了《物聯網“十二五”發展規劃》等相關政策,并在積極研究出臺支持傳感器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未來傳感器產業將會面臨更為寬松的政策環境。
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傳感器產業將會迎來快速發展時期。
4、整合促進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傳感器產業并購整合不斷增多,國外大型傳感器企業已經通過并購形成了各自的技術優勢,國內傳感器企業的并購重組、做大做強也已開始,如歌爾聲學、航天電子、東風科技等企業不斷通過并購增強競爭力。
未來,國內傳感器領軍企業的形成將大大增強產業競爭力,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市場規模
我國傳感器產業整體素質參差不齊,高端產品自給率不足。
截至2013年底,我國從事傳感器的研制、生產和應用的企事業單位共2000多家,從事微系統研制、生產的企業有50多家,產品種類共計6000多種,年總產量40多億只,市場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
但我國傳感器小型企業占比近七成,產品以低端為主,高端產品進口占比較大,其中傳感器約60%,傳感器芯片約80%,MEMS芯片基本100%。
2009 - 2014年中國傳感器市場規模
近年來,國內傳感器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2011年傳感器市場規模為480億元,2012年達到513億元,2013年達到640億元,2014年則超過800億元。
市場格局
受傳感器巨大前景的影響,中國的傳感器企業也在不斷增多,主要有華工科技、蘇州固锝、大立科技等。
在傳感器技術的面,我國企業已基本掌握了中低端傳感器研發的技術,并逐漸在向高端領域拓展。
和國外的差距為我們的增長提供了空間,也指明了的向,并且中國這幾年在電子信息技術的面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所以在巨大市場需求的刺激下,在眾多本土企業的參與下,中國傳感器企業有望取得驕人的成績。
市場需求
2014年末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5447萬輛,千人保有量首次超過百輛,達到113輛/千人,美國千人汽車保有量達到770輛/千人,差距非常大。
隨著我國具名收入水平的提升,未來我國的汽車增長空間巨大,相應的對汽車用傳感器的需求也會發生快速的增加;
消費電子方面,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幾乎成為多數人的必備,鑒于該部分產品基數比較大,未來增速會比較慢,但絕對數量的需求仌然會很大,該領域將成為傳感器市場的一支穩定的需求力量,新的電子產品的快速開發也會成為消費電子領域的新增需求力量。
并且,未來幾年智能制造市場、智能家居市場的產品都會發展的比較成熟,之后的市場擴容會進行的比較快,這也會帶動傳感器的需求。我們認為汽車電子市場、消費電子市場等將是傳感器的主要需求力量。
市場前景
近年來,傳感器正處于傳統型向新型傳感器轉型的發展階段。
新型傳感器的特點是微型化、數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統化、網絡化,它不僅促進了傳統產業的改造,而且可導致建立新型工業,是21世紀新的經濟增長點。
傳感器產業作為國內外公認的具有發展前途的高技術產業,以其技術含量高、經濟效益好、滲透能力強、市場前景廣等特點為世人矚目。
2007-2014年我國傳感器行業得到較好的發展,行業工業總產值總體呈上升趨勢,在GDP中的占比維持在0.10%-0.15%之間。
在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大力加強傳感器的開發和在國民經濟中的普遍應用等一系列政策導向和支持下,在蓬勃發展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市場的推動下,傳感器已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并在技術創新、自主研發、成果轉化和競爭能力等方面有了長足進展。
一批基于MEMS(微機電系統)技術的新型傳感器正在進入市場。傳感器設計技術、材料控制技術、生產技術、可靠性技術和測試技術不斷發展成熟,量產能力逐步提高。
力學量傳感器、氣體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光學傳感器、電壓敏傳感器等傳統傳感器,不僅在國內市場份額逐步增長,同時還有部分出口。
在國家大力加強傳感器的開發和應用的一系列政策引導和支持下,我國傳感器行業面臨良好的發展前景,未來成長空間可期。
政策環境
2013年為進一步增強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創新、持續、協調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部、財政部、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組織制定了《加快推進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
后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4個部門聯合發布10個物聯網發展專項行動計劃,其中物聯網政府扶持專項行動計劃、物聯網技術研發專項行動計劃和物聯網標準研制專項行動計劃都對傳感器的發展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和要求。
產業鏈分析
從產業鏈環節來看,傳感器產業的上游產業鏈包括新材料、新工藝、新的制造設備等。傳感器材料分半導體材料、陶瓷材料、金屬材料和有機材料四大類。
下游應用與工業、汽車電子產品、通信電子產品、消費電子產品、專用設備等相關聯。由此可知,傳感器產業上下游所涉及的領域范圍非常廣泛。
近年來,國內傳感器應用主要分布在機械設備制造、家用電器、科學儀器儀表、醫療衛生、通信電子以及汽車等領域。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