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建立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逐年增加對產糧大縣(市)的獎勵額度。為了確保糧食主產區的長遠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建議國家盡快建立和完善制度,進一步從經濟規律、保障制度和法律層面,保障糧食主產區的經濟效益和國家糧食安全。
對種糧農民實行補貼是黨和國家的一項惠民工程,是促進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條有效途徑。而建立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是穩定糧食生產、保證糧食安全的戰略措施,治本之策。
1.整合糧食補貼資金。糧食補貼政策應著眼于整合簡化和完善操作方面。一是對現行的針對農民一家一戶的專項補貼進行合并與調整。將糧食直補、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合而為一,形成生產階段的綜合糧食補貼。做到涉農補貼一個口子下、一個部門管、一次性發放。減少基層主管部門工作量,也便于檢查監督。二是在簡化生產階段綜合糧食補貼的基礎上,對農機具補貼,可參照家電下鄉的辦法操作,農業機械品種、型號由農民自選,誰購買補貼給誰。鼓勵農民種糧機械化、規范化。
2.建立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制度,逐年增加對產糧大縣(市)的獎勵額度。為了確保糧食主產區的長遠經濟利益和社會效益,建議國家盡快建立和完善制度,進一步從經濟規律、保障制度和法律層面,保障糧食主產區的經濟效益和國家糧食安全。考慮建立健全中央財政統一安排的糧食風險基金制度、政策性糧食自然災害保險制度、國家耕地保護補償制度、生產大戶補貼制度、普惠型農村金融制度、財政支出扶持制度、國家糧食安全價格制度、糧食安全儲備制度等制度。例如為了更好地鼓勵糧食主產區政府抓糧食生產并提高農民種好糧的積極性,穩定種糧成本,國家應建立糧食生產補貼扶持制度,并逐年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糧食生產補貼額度,其標準可高于當年CPI物價指數。同時,對產糧大縣(市)每年予以重獎,用以不斷改善和優化糧食生產環境,建設優質高效的產糧基地。
3.涉糧補貼要向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各種生產服務組織傾斜。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市場經濟催生出來的一種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它與種糧大戶及各種生產服務組織,是農村經濟產業化、糧食生產規模化的重要載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優勢。但是,鑒于目前有些鄉村農田仍然處于細碎化耕作狀態,很難顯現規模經營效益的實際,我們建議新增涉糧補貼要逐年較大幅度地增加對種糧大戶、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機合作社傾斜。這樣就會鼓勵和支持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使用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提高糧食生產的物質裝備水平和機械化進程,促進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推動農業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4.對糧食主產區的生產條件進行專項補貼。隨著各項農用生產資料價格的大幅上漲,導致糧食生產成本大幅度提高。農民雖然實現了增產,但卻沒有真正實現增收。因此,建議國家對糧食主產區的涉糧補貼范圍應進一步擴大。主要是針對糧食主產區的生產條件進行專項補貼。這里說的糧食生產條件主要是指良種、良法、良田。
良種補貼主要應著眼于引導農民采用新品種和新技術,提高糧食品位和產量。建議國家在北方7個糧食主產區的良種繁育推廣補貼上應提高標準,重點扶持,以確保糧食增產豐收。良法是糧食生產的重要條件。要加強糧食生產的全面積、全作物、全過程、全方位的田間管理,推行標準化作業。希望國家能在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的科學技術推廣使用等方面給予專項補貼和資金支撐。良田是糧食生產的基礎。搞好農村、農田電網改造,做到旱田有井、水田有渠。創建高產穩產農田,強化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不斷完善裝備條件,鞏固糧食生產基礎,使其有一個穩固的永續利用的生產基地。糧食主產區堅持做到良種、良法種良田,就會使糧食生產處于一種最佳的科學種田狀態。建議國家能為糧食主產區實行財政保障制度,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增加定額補貼投放。
5.建立產、銷區利益補償機制。產糧大市、大縣,往往是財政窮市、窮縣。這對糧食發展后勁是一種資金投入的制約。糧食主產區自身財力本來就有限,每年還要承擔一部分糧食風險基金和配套資金。這樣往糧食生產上的資金投入就更加困難了。現在的情況是:糧食主產區將糧食調往糧食主銷區時,通過工農產品剪刀差等形式,實際上將糧食風險基金的一部分又補給了糧食調入省份。這樣就出現了“窮省、窮市”補貼“富省、富市”的現象。這種反常的補貼嚴重地影響了糧食主產區農民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據此,國家應盡快建立健全糧食調入省給調出省利益補償機制。銷區用糧應該對提供糧源的主產區給予一定的利益補償。以此來解決糧食主產區財力有限,對糧食生產投入不足問題。同時,為了調動產糧區的政府抓種糧的積極性,建議取消糧食主產區的配套資金,其資金可由中央財政統籌解決。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