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國際經驗上看,國外的資源型城市存在三種發展態勢。第一種態勢是走向衰落,這些城市大多位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如美國早期在西部開發過程中,在猶他州、加州、內華達州有數量眾多的所謂“鬼城”,幾乎全部是礦區被開采后廢棄的遺址。
一、資源型城市的“資源詛咒”假說
資源型城市在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中曾作出過巨大的貢獻。但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我國的一些資源型城市相繼出現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以黑龍江省為例,在黑龍江省13個市(地)中,有各類資源型城市7個,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滯后。如何在資源逐漸枯竭的情況下,實現資源型城市的經濟轉型,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是破解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難題的必由之路。
從國際經驗上看,國外的資源型城市存在三種發展態勢。第一種態勢是走向衰落,這些城市大多位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如美國早期在西部開發過程中,在猶他州、加州、內華達州有數量眾多的所謂“鬼城”,幾乎全部是礦區被開采后廢棄的遺址;在玻利維亞以及智利北部的許多地方,也存在類似的遺址。第二種態勢是停滯發展,這些城市大多位于東歐地區,如俄羅斯韃靼共和國的首府阿爾美其也夫斯克、阿塞拜疆共和國首府巴庫等,在這些城市的發展史中,既經歷過因石油工業建設而創造的繁榮,也曾面臨因石油產量低迷而產生的經濟衰減問題。第三種態勢是持續發展,比較典型的有日本的九州、美國的休斯敦、英國的米德蘭黑色區、加拿大的薩德伯里、法國的洛林以及德國的魯爾等,這些城市都曾面臨“資源詛咒”和產業單一,最后通過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實現了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