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資源型城市在參與國債項目的遴選時,并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可以在國債項目和中央預算資金內專門預留一部分用于幫助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
資源枯竭地區轉型過程中,資金是制約經濟轉型的最主要因素。政府和金融機構占據資金供給的主導地位,要服務于經濟轉型的需要。要通過現代金融手段、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場體系的支持,保證資源枯竭地區有充足的資金流入。
1.財政渠道融資政策。
通過財政轉移支付、財政貼息的方式支持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資源型城市接續產業的選擇需要考慮的原則有:可持續發展原則、需求收入彈性和生產率上升原則、關聯效應原則、技術進步原則、比較優勢原則、勞動力指向原則。由于資源型城市在參與國債項目的遴選時,并不具備競爭優勢,因此,可以在國債項目和中央預算資金內專門預留一部分用于幫助資源型城市發展接續產業。同時,應該繼續加大對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轉移支付力度,2008年以來,中央在全國眾多資源開發城(鎮)中先后確定了44座資源枯竭型城市,并累計下達年度財力性轉移支付資金70多億元。與大多數普惠性轉移支付不同,此次轉移支付是有針對性的,資源型城市應將轉移支付主要用于基礎設施、消除貧困、擴大就業、解決資源型城市和企業的歷史遺留問題方面。
2.政策性銀行融資政策。
資源型城市轉型要加大與政策性銀行的合作,在雙方互利的基礎上為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資金支持。政策性銀行投入轉型資金的同時應兼顧贏利性、周期性,以形成轉型資金在系統內的良性循環。金融政策上,需要中國人民銀行結合資源型城市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需要,遵循專款專用的原則。首先,確定扶持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政策性銀行,從目前國內若干家政策性銀行的定位來看,可以由國家開發銀行承擔此項職能。其次,要制定相對優惠的貸款利率(貼息貸款利率),利率水平以低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20%為宜,對于重大的基礎設施項目或高科技項目,可以采取無息或貼息貸款的方式,貼息優惠可以納入資源基金中核算。第三,合理確定貸款期限,由于經濟轉型的長期性,應該以5年以上中長期貸款為主。
3.商業銀行融資政策。
由于我國銀行體系的組織形式主要采取總分行的設置,因此,資源型城市如吸引國內商業銀行的信貸資金,第一,需要央行的政策傾斜,前提是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能夠適當下放審批權限,擴大資源型城市所在地區的信貸規模或存貸比例,并在再貸款、再貼現等方面給予支持。第二,資源型城市應積極推薦符合商業銀行利益的貸款項目,提供配套政策傾斜,吸引信貸資金,例如可以通過財政資本金注入,減小項目信貸風險。此外,資源型城市還可吸收外資銀行、國際信貸組織貸款。當項目資金規模較大時,應積極爭取銀團貸款。第三,資源型城市應建立多元化的金融機構服務體系,以城市信用社為主體,推動金融改革和機構重組,加快組建區域性商業銀行;加快建立資源型城市自己的城市銀行,鼓勵民營資本試辦股份制中小銀行和參股金融機構,探索組建農村商業銀行,加大本地股份制銀行在城市經濟轉型中的資金扶持力度。
4.資本市場融資政策。
作為一種間接融資方式,資本市場融資主要包括債券融資、股票融資兩種方式。隨著債券市場的快速發展,愈來愈多符合發債條件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進行債券融資;而企業發行股票不僅能夠募集生產建設資金,而且有助于改變股本結構、股權結構和資產結構,為企業資產質量、資產規模不斷提高,進一步開展資本運營、資產重組創造條件。在國家首批確定的12座資源枯竭城市中大多數沒有本地的上市公司,而發行企業債券更是寥寥無幾。究其原因,與企業債券和股票首次發行的門檻過高有關,資源型城市中的許多企業,雖然資金匱乏但普遍效益較差,很難滿足財務指標上苛刻的條件。因此,在金融政策上,需要證券監管部門對資源型城市的企業上市融資和發行企業債券相對放寬條件,在地方財政或大企業擔保前提下,更多地給予資源型城市擬上市企業以類似創業板的待遇,同時對資源型城市企業的股票、債券發行審批實行綠色通道,節約審批時間,推動更多的企業在資本市場上融資。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