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經濟學和市場的觀念看,需要在文化和市場中搭建一個中間客體,即文化的物質產品化過程,也就是說,需要將有形的實物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并產生銷售行為,實現利潤。
保護與開發已成為各個國家民族文化可持續發展的一體兩翼,黑龍江省西部嫩江沿岸城市只有繼承本地域固有的關東少數民族文化特色,汲取其歷史和文化的營養而不斷塑造和美化自己,才會具有真正的持久魅力,同樣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與發展只有與文化產業運作相結合,才能維系文化持久的生機與活力,才能帶來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
第一,思想上高度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產業價值,實踐上積極探索少數民族的文化產業化路徑多樣化。確保文化產業化帶來的經濟效益。從經濟學和市場的觀念看,需要在文化和市場中搭建一個中間客體,即文化的物質產品化過程,也就是說,需要將有形的實物文化、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轉化為具體的產品并產生銷售行為,實現利潤。在文化的三個層面中,部分實物文化只要進入市場,轉化為商品,這些實物文化的實物或產品就實現了產業化,但是行為文化和觀念文化則需要依附在具體的載體上才可能轉化成為商品。例如黑龍江省三個最具北方民族特點的少數民族赫哲族、鄂倫春、鄂溫克各有自身獨特的民族風情,在飲食、居住、勞動、婚喪嫁娶等方面有著獨特的民族特質情,赫哲族的唱片說唱“伊瑪堪”、鄂倫春族的“摩蘇昆”堪稱中國民間文藝的瑰寶,赫哲人的魚皮服飾工藝、鄂倫春人的樺樹皮工藝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但目前的產業形式僅限于旅游業開發,符號性文化產業形式如廣播、電視、電影、出版業、數字藝術、視覺藝術、創意等產業形式尚未得以觸及,更未形成有序的文化產業生產體系。少數民族文化不僅充分體現了黑龍江世居民族的聰明智慧和創造精神,在市場經濟發展的今天更期待與產業鏈的有序銜接,以使這一北方民族的文化瑰寶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第二,加強顧客價值管理,變“粗放型”開發為“集約型”開發,面向民眾,開展多種形式的關東文化產業化運作,實現文化資源產業開發的投資目的。顧客價值是指顧客的感知價值或認同價值,由顧客的實際感知所決定。科特勒首次提出“顧客價值讓渡”的概念,這一概念啟示我們文化資源產業開發投資的目的就在于要盡可能創造顧客價值以滿足顧客的不同文化精神需求,滿足顧客的吸引性需求是提高顧客滿意度的最佳途徑[5]。文化不僅僅只屬于社會的精英階層,它同時也屬于大眾階層。嫩江流域少數民族的風情,涵蓋民間音樂、美術、舞蹈、民間工藝、節日慶典、服飾、飲食、體育游藝、居室和婚嫁、喪葬、祭祀等諸多方面,面向社會各階層民眾的產業化運作尚處于初級階段,目前的利用形式極為簡單,開發“細化”程度遠遠不夠,滿足顧客吸引性需求的能力較低,這是在文化資源開發中可以選擇的一個重要的突破口。
第三,積極打造以民族風情旅游、休閑業為主體的文化產業化知名品牌。旅游業是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以成本低、收益高、資源節約、利于環保,經濟、社會效益并舉等一系列優點,成為當前拉動地方經濟增長、推動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新型動力。從行為經濟學看,旅游、休閑業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產業,它追求的顧客價值不再是單純的服務,追求的目標更加細化,不單是生理上的滿足,更看中的是文化的、精神的、審美的、價值觀念上的體驗。追求文化底蘊、增添文化含量可以加速旅游業的產業化進程,圍繞休閑產業的發展,能夠極大地帶動其他類型、途徑的文化產業的發展。從旅游的價值看,“越是瀕臨滅絕和消亡的東西,越吸引當今的都市旅游者,因此長期瀕臨湮滅的歷史建筑、古老民居會因為旅游而又重新得以維護和休憩,如果說功利性是民族文化得以保護的內在動力,那么文化旅游則提供了另外一條保護民族文化的實現途徑。基于當今時代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遷,從民族地區的客觀實際出發,可以開發多種形式的旅游項目,形成民族風情游、探險漂流游、科學考察游、美食自助游、綠色生態游、體育健身游、保健康復游、文學藝術游等百花齊放的新局面。
第四,關東文化與城市營銷的密切結合必須堅持如下原則:一是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開發必須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的民族政策,不能舍本求末,破壞和諧友好的民族關系;二是民族文化開發活動本身是要以文化為切入點、從樹立城市品牌目標出發,活動必須具備長期性,而不能淺嘗輒止;三是城市營銷活動必須有可參與性,創新性,活動必須能夠充分吸引相關人員的積極參與;四是文化產業化開發受商品價值規律和社會價值的約束和制約,少數民族文化產業開發與城市營銷的對接活動本身必須蘊涵巨大的商業機遇,以實現一定的經濟利益為目標,但是文化權利是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權利之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是社會價值規律約束作用的必然體現,因此,文化產業開發絕對不能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實現文化產業化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共贏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和價值取向。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