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量、車型少,價格過高,政府補貼效果不大
2011年,我國純電動汽車和混合動力汽車的產銷量,與我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目標即到2015年,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50萬輛有一定的距離。同時,雖然一汽等汽車集團都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但目前吉林省實際上市的汽車車型有限,可選擇性小,這也成為阻礙消費者購買的一大因素。
由于批量小,成本分攤大,導致了混合動力汽車和純電動汽車的價格太高。一臺剛上市的混合動力型凱美瑞售價在30萬元左右,雖然長春市作為首批新能源試點城市,可以享受到6萬元的購車補貼,但與同級車比較價格仍高出6到8萬元左右。又如,比亞迪E6電動汽車,售價30萬元左右,扣掉6萬元的補貼后,仍比傳統汽車高出10萬多元。可見,價格相對較高,而新能源汽車的補貼又無法大幅度降低車價的狀況,使不少消費者望而卻步。
2、研發創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術
目前,新能源汽車主要包括混合動力型汽車和純電動汽車,其中,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等關鍵核心技術是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的癥結所在。尤其是電池的壽命,消費者一般在使用1年后,就要拿出高額費用進行維護保養。
3、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相配套,然而建設大量的公共基礎充電設施的成本過高,推行其產業化和市場化的過程步履維艱。同時,能夠滿足大規模用電量的電網改造工程也是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