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蛟河市通過政府扶持、政策引導和市場需求的多重帶動,文化產業取得長足發展,已初步形成由演藝娛樂、文化旅游、全民健身、出版印刷、浪木根雕、藝術培訓、網絡服務、動漫電玩、藝術品經營和民間民俗等10大業態構成的文化產業體系。
地處長白山西麓的蛟河市,既有風光旖旎的自然山水文化,又有源遠流長、風情濃郁的民俗文化,文化底蘊豐厚,文化資源豐富。該市以旅游資源為依托,加強文化與旅游的結合,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深入挖掘旅游的民俗文化、歷史傳說、飲食文化資源,通過舉辦節慶活動,帶動旅游產品、工藝制作、影視拍攝、演藝娛樂、休閑觀光等產業的匯集,促進旅游產業的發展。通過改革體制、轉換機制、引進人才、加強精品節目制作,把蛟河藝術演出團體打造成演藝娛樂業的龍頭企業。挖掘傳統優秀文化資源,發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演藝業。創建了“關東大戲院”、“關東風劇場”、“演藝大觀園”和“綜藝大舞臺”等文化產業項目,建設了一批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娛樂場所。依托群眾文化館和藝術演出團體,建立健全適應大眾文化需求的文化藝術教育培訓體系。依托松花湖浪木資源優勢,使浪木根雕業逐步實現規模化、社會化生產與經營。全市30個有規模的社會體育健身協會,積極開展域內外體育交流,舉辦經常性的社會體育健身活動,發展壯大了城市體育經濟。通過招商引資,提升出版印刷業向“專、特、精、新”方向發展。啟動實施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民遠程教育、數字圖書館建設,逐步構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務體系,發展網絡服務業。有規劃地發展動漫電玩新興業態,規范和完善電玩游戲市場,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使動漫游戲產業健康發展。該市還以松花湖浪木、根雕、木雕、天崗石雕、寶石雕刻、靈芝工藝、書法美術等民間工藝特色品牌為主打項目,不斷拓寬經營領域,擴大經營規模,激活生產要素,使特色藝術精品逐步向集約化、規模化、效益化方向發展。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民俗文化資源,搜集文物文獻,培養民間藝人,建設了烏林朝鮮族友誼村、插樹嶺關東民俗村、漂河煙非物質文化遺產、巴拉文化、天崗石雕工藝5個村級博物館,打造民間民俗文化之鄉。
文化建設的不斷加強,使市民的文化素質、道德操守、精神風貌,社會的寬容度、親和度、守信度及城市品位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