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接踵而至的降雪,鋪滿了廣袤的白山松水,卻遮不住這方富饒的土地上,那遍地糧倉透出的金燦燦和人們豐收后的笑顏。為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吉林省今年重點推廣高光效種植新技術,全省推廣面積超過200萬畝。一年的示范和推廣,“高光效”究竟給人們帶來什么?
成效一:增產增收效果明顯
長嶺縣長嶺鎮三合村農民、云天化農業合作社社員趙景文樂呵呵地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今年采用高光效栽培技術每公頃種植玉米7萬多株,按每株玉米產量三到四兩算,每公頃產量能達到1.0-1.1萬公斤。以前,村里這些地塊的玉米最多能打到0.7-0.8萬公斤,產量提高30%以上。
九臺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周世艷告訴記者,玉米高光效休耕輪作生產栽培技術,實現了壟壟是邊行,棵棵是地頭,使玉米積累更多干物質,提高了產量。今年,九臺市東湖鎮小嶺村示范區高光效休耕輪作生產栽培的玉米,比傳統種植玉米增產15%到20%。
蛟河市地處半山區,他們實測的結果是,水稻高光效示范田公頃產量為8040.87公斤,對照地塊的水稻公頃產量為7290公斤,增產10.3%;玉米高光效示范田公頃產量為11431.46公斤,對照地塊公頃產量為9431.7公斤,增產10.6%。
成效二:推動生產方式轉變
高光效栽培技術需要擴大壟距,調整壟向,以期達到充分光照的效果,而目前農村按壟分地、單戶經營的生產模式,使這些要求難以實現。對土地進行集中租賃經營的農業合作社,成為解決這一難題的好途徑。因此,高光效栽培技術的推廣,必然促進農村合作組織的發展。
在德惠市,市委、市政府為推廣高光效栽培技術,鼓勵農民興辦專業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類型合作社,全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2000個,土地流轉面積達到50萬畝。
農安縣龍都農牧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孫武告訴記者,在今年農安縣推廣的10萬畝高光效試驗田中,龍都合作社就承擔了1.2萬畝。
長嶺縣云天化農業合作社,是集中了兩個屯435戶、1050公頃耕地,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組織運營模式,打造集種植、養殖、農產品深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農業專業合作組織。
成效三: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云天化農業專業合作社1050公頃玉米種植基地,全部應用高光效栽培、保護性耕作、膜下滴灌等新技術。今年合作社僅購置農機就投入近千萬元,并計劃3年內投資3100萬元,購置大型農機具52臺(套),使合作社的農機作業規模達到3000公頃。
德惠市積極爭取農機購置、深松整地和保護性耕作補貼政策,新購置適合高光效栽培技術的深松整地機械150臺、免耕播種機械120臺,總量分別達到220臺、950臺,使該市農業機械能夠滿足高光效休耕輪作技術示范的需要。
省農委提供的情況表明,吉林省今年玉米機收水平達到40%以上,比上年提高超過7個百分點,位列全國前十。推廣高光效技術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
成效四:帶來農民身份轉換
在長嶺云天化農業合作社,說起高光效如數家珍的生產部經理胡林,另一個身份是長嶺鎮馬蓮村村支書。和他一起被稱為經理的,還有三合村和門外村的村支書,他們分別負責蔬菜種植和畜牧養殖。胡林說,在合作社開農機的都是原來的村民,他們現在已成了云天化的員工,還有那些從事種養業的社員,也由原來的農民變成了農業工人。
德惠市雋星合作社今年推廣高光效栽培技術60多公頃,分屬于50多個農戶,實現土地流轉后,每公頃每年給農戶1.2萬元。合作社負責人雋洪興向我們介紹,現在,在合作社打工的農民超過了100人,年人均工資2萬元以上。
高光效帶來的成效是多方面的,帶來的變化是深層次的。長嶺鎮委書記張維軍興奮地告訴記者,他們正準備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建設功能配套的農村社區,統籌建設相應的公共配套設施,包括標準化幼兒園、中小學校、社區醫院、文化娛樂場館等,到2015年,完成首批合作社農民進駐新農村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