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延邊州按照《全省“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示范工作方案》要求,全力推進“高光效”新技術示范工作,全州“高光效”技術示范落實到敦化、和龍、琿春、龍井、汪清等5個縣市、40個鄉鎮、202個村屯,186家專業農場和農業合作社、2306個農戶。落實示范總面積9000公頃,其中:玉米2000公頃,水稻7000公頃。不是示范縣市的安圖、延吉、圖們等3個縣(市)也安排了少量試驗示范任務,落實面積150公頃。
“高光效”栽培技術,就是將田地的壟向調整至磁南偏西18度至20度,以達到最佳光照。同時,采取寬窄行組合壟種植法,把單壟單行65厘米改成大壟雙行170厘米,提高壟間透光率,增加糧食單產。
為了做好“高光效”技術示范工作,州政府辦公室轉發了《州農委、州財政局2013年全州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示范工作方案》。春耕時節,州農委等涉農部門在和龍市東城鎮召開全州水稻高光效插秧示范現場會,宣傳、部署和推動高光效技術示范工作。州及各縣市積極組織技術人員深入到村屯、農戶,向農民廣泛宣傳高光效相關政策。除省級財政高光效補貼外,各示范縣市財政部門安排配套資金,加大項目資金捆綁使用力度,增加了“高光效”新技術示范的投入。州農委和州科技局聯合舉辦全州高光效技術培訓班,邀請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專家學者作專題講座,并印發《水稻高光效栽培模式和傳統栽培模式技術要點》8000余份。各示范縣市農業部門也以鄉鎮、村為單位,全面開展高光效技術培訓,真正做到技術培訓到位,技術服務到位,確保高光效示范技術落實到戶。全州共培訓4739人次。參加高光效技術示范的廣大農民熱情高漲,嚴格按照高光效栽培模式技術要點耕作,按“高光效”栽培模式種植的農作物明顯比采用常規種植模式種植的長勢好。
今年秋收時節,延邊州涉農部門將采用高光效栽培模式與采用常規種植模式的地塊進行了測產對比,結果令廣大農民和農業專家十分振奮。敦化、龍井、和龍、汪清、琿春5個縣市的水稻高光效地塊和常規地塊測產結果為:高光效地塊平均每公頃產5071公斤,常規地塊平均每公頃產4551公斤,高光效地塊比常規地塊增產11.4%。其中,龍井市高光效地塊平均每公頃產4995公斤,常規地塊平均每公頃產4222公斤,高光效地塊比常規地塊增產18.3%。玉米測產對比情況也比較好。敦化市雁鳴湖鎮玉米高光效地塊平均每公頃產6529公斤,常規地塊平均每公頃產6059公斤,高光效地塊比常規地塊增產7.7%。全州2000公頃高光效示范田平均每公頃增產6%。
高光效栽培模式有增產幅度較大等優勢,但在我州尚有“水土不服”問題。一是我州位于長白山脈,地貌類型復雜,山地多,平地少,相對高差大,水田田塊小,方條田方向各種各樣,適合于高光效技術的南北向方條田面積少,不利于機械化作業;二是農機具不配套,項目實施難度大。我州水稻主產區及種植大戶基本上采用機械插秧,而現有的大部分進口插秧機不能調整行距為寬窄行,只能選擇人工插秧。人工插秧的山區地塊一般面積較小,農民自愿選擇的地塊比較分散,難以形成集中連片;三是插秧費用高,增加了生產成本。農民購買高光效插秧農機具或改裝農機具本身增加一次性成本,而水田調整壟向后,田塊邊角被甩出來,只能進行人工補栽,費時費工,效率低。我州出國務工人員較多,農忙季節更缺少勞動力,雇工費用超過200元/天,每公頃插秧人工費在2500元左右。
雖然,“高光效”技術在我州尚需解決“水土不服”問題,但其增產幅度較大是實實在在的。明年我州將繼續推廣高光效新型栽培技術,在落實省里任務的基礎上,安排8個縣市繼續開展州級試驗示范工作,計劃落實面積將比今年增加一倍,在試驗中摸索適合延邊州的高光效模式。特別是對今年增產效果明顯的專業農場和種植大戶,強化扶持和技術指導,落實高光效等技術方案,為其實現增產增收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協調州內農機制造企業研發多種中、小型款式的高光效農機具,加大農機補貼力度,解決農機具不配套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