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長春第四屆世界雕塑大會的舉辦引起了世界雕塑界的廣泛關注,這場被雕塑家稱為雕塑界的“奧林匹克”的盛會此次吸引了來自40個國家的300余名代表。隨著長春城市雕塑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不斷上升,這座北方老工業城市的“雕塑現象”為未來發展帶來越來越多的潛在價值。
不久前,國務院再度重提東北振興,東北城市面臨如何轉型升級的問題。長春市在以文化軟實力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的同時,城雕藝術的發展或成未來長春城市轉型發動機。“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經歷17載歲月沉淀,長春這個正在向世界雕塑名城邁進的城市,或許正值轉型契機。
雕塑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從1997年舉辦長春國際雕塑作品展開始,雕塑給城市綜合實力帶來的潛在價值被長春市委、市政府關注著。以雕塑打造城市名片,在當時看來是一個高瞻遠矚的決定。2002年,長春市政府第77次常務會決定長春要通過統一規劃、分步實施,建立雕塑活動的國際平臺,完善雕塑作品的創作與積累機制,力爭用20年或更長的時間把長春建設成為一座國際雕塑名城。
“雕塑藝術是城市的神韻。”長春市城市雕塑學會副理事長劉天府介紹說。2003年建成的長春市世界雕塑公園與頤和園、拙政園等擁有幾百年歷史的古典園林一起,被列為20個國家重點公園之一。園中不乏雕塑藝術的珍品佳作,成為全國多所大專院校教育、觀摩、實驗基地,它不只是雕塑從業者的向往,而且吸引了很多來長春的游客。
“十幾年間,長春市民從不懂雕塑,到認識雕塑,喜歡上雕塑,到現在逐漸能讀懂雕塑。不走出國門,便能欣賞到不同地域、國家的文化,這對提高市民的文化修養有很大的熏陶作用。”從長春本土走向雕塑世界舞臺的全國城市雕塑藝術委員會副主任殷小峰對此深有感觸。
長春市城市雕塑規劃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林巍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做雕塑是在扶持城市文化品牌,經濟價值是潛在的,城市文化品牌的價值不是經濟能量化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潛在推動作用不可估量。
這一點也是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城雕委副主任、中國雕塑院院長吳為山所看重的,他進一步強調:“我們不能急功近利。”這位在雕塑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雕塑家帶領的專家團隊一直在為長春城雕藝術質量把關。他發現,長春顯然已經具備了這個意識:“我多年與長春市的合作交往過程中發現,他們并沒有像很多急于求成的城市一樣把經濟放在表面。將引來多少人,展覽賣出多少作品,建設形成多少產業基地等擰得很緊。教育要投資,文化也要投資。將無形資產慢慢積累到一定程度,自然會帶來投資以及旅游資源。”
城雕助力經濟轉型、產業升級
如何挖掘城雕藝術的潛力,使其成為經濟轉型的抓手,進一步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曾任長春市副市長,現任長春市城市雕塑學會理事長的王學戰表示,未來城雕在長春城市轉型中將發揮重要作用。
王學戰對本報記者表示:“國務院批復的長春市總體規劃中提到,要創建有特色的長春國際雕塑城,這正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方向。17年的堅持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就,今后的目標是鞏固成果、創新提高、重質求精。”
十七屆六中全會將文化強國提升到戰略層面,近年來,國家對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不斷深入,這在全球經濟衰退、中國很多城市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今天,無疑為我國經濟轉型點燃了“文化引擎”。
在中國雕塑協會副會長、全國城雕委藝委會副主任孫振華看來,新中國成立以來,長春很快在我國奠定了“汽車城”、“電影城”、“森林城”、“人文科技城”等形象,這說明長春有做文化產業的基礎。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城市都面臨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發展城市雕塑可以作為長春市轉型的一個推動力。
與其他產業不同,打造城市文化名片需要的培育周期更長以及良好的市場基礎和民眾認可度。而長春經過17年的探索,雕塑展和雕塑公園所積累下的影響力都有利于長春雕塑的下一步發展。
在林巍看來,打造國際雕塑城,除了在藝術品的質量、數量、時間跨度、國際影響力等方面有所要求,更重要的是它應是具有國際知名度的,在學術上有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雕塑家認可的舞臺,這就需要時間的積累,長春正在不懈地朝這個方向努力。
林巍對于長春雕塑未來的發展充滿信心:“市民熱愛城雕藝術、歷屆政府支持城雕工作、專家把關作品質量。未來的目標是,通過不斷積累把長春打造成國際雕塑平臺,進而發掘雕塑拍賣、雕塑衍生品等高端經濟價值,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