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出現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機器人相關企業超過4000家,但核心關鍵技術缺失,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高端產品質量可靠性低等問題始終制約產業發展。
近年來,機器人行業已被視為資本寵兒,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民營資本涌入機器人產業。除了機器人行業的相關專家和學者外,前去參觀的人群里,多數是來自全國各地的企業。在實體經濟發展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發展勢頭迅猛的機器人產業,會否成為民營經濟轉型升級的下一個突破口?
政策紅利持續加碼機器人有望成新經濟增長點
受人口紅利消失、產業結構調整、國家政策支持等因素影響,我國機器人產業呈現出高速發展態勢。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印發了《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更為“十三五”期間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藍圖。
規劃明確提出了機器人產業5年的總體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年產量達到10萬臺,其中六軸及以上機器人達到5萬臺以上。服務機器人年銷售收入超過300億元;在助老助殘、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小批量生產及應用;要培育3家以上的龍頭企業,打造5個以上機器人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平均無故障時間達到8萬小時;智能機器人實現創新應用等方面。
政策紅利的持續加碼,行業形勢一片大好。截至目前,全國各地已出現40多個以發展機器人為主的產業園區。為能引進研發和制造企業,打造當地機器人產業,各地方政府紛紛出臺相應優惠政策,在這一背景下,中國的機器人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全球機器人行業布局,美日歐產業優勢明顯,占據整個機器人市場的絕大部分份額。而我國機器人發展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70年代,現代機器人的研究才在中國開始。現在,中國機器人行業發展方興未艾,市場發展潛力巨大,全國各省市地區機器人產業園也日漸增多,機器人應用遍及汽車制造、工程機械、食品等諸多行業。
當前,機器人產業已經站了“風口”之上,市場前景不可估量,機器人產業未來或將成為中國經濟轉型升級下的新產業增長點。
那么,從細分領域來看,哪個領域機器人更能占領先機?目前,機器人主要分為工業機器人與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市場已經比較成熟;而服務機器人市場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因為服務機器人,大市場還未啟動,國內國外基本在一條起跑線上。”
不過,根據靈核網的預計,在當前“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之期,消費級智能服務機器人的大規模落地必然在中國。因為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具有超大規模、復雜消費電子產品、開放性制造產業集群的國家,這是國外市場完全比不了的。
民營資本熱情高漲但光有資本不懂技術可不行
光明的產業前景,吸引了越來越多民營資本的青睞,包括萬科、科大訊飛、富士康等企業紛紛涉足機器人產業相關領域。
科技部高技術研究發展中心先進制造處研究員劉進長在峰會間隙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是制造業大國,但制造業其實大而不強,無論從質量、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面都落后于歐美。另外,勞動力成本上升,在人口紅利逐漸喪失、環境污染壓力加大的當下,制造業轉型勢在必行。
制造業迅速進入機器人時代已成為大勢所趨,當前工業自動化、智能化的快速發展和實際應用正悄然替代著廣大一線工人。隨著勞動成本的不斷上升,面對機器人應用這一廣闊空間,企業紛紛布局機器人領域。
對此,當前機器人技術正處在飛速發展的爆發點上,隨著人們的消費升級,重復和枯燥的勞動都在尋找低成本的生產力,而機器人顯然是一個很好的代替,它可以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只要技術和實際落地的場景能夠有效結合起來,機器人行業的商業價值和投資價值值得肯定。
市場熱血涌動,但對于大量民營資本涌入機器人行業,甘中學則認為,民營資本投資機器人行業要慎重,因為光有資本不懂技術也不行。
“如果一定要進入這個行業,那么首先要看準方向,再結合自己的優勢,找到差異化的產品,不能看到一個熱點,大家就‘一窩蜂’地去投資某一個熱點的機器人,這很容易出問題。”甘中學說。
除此之外,機器人行業存在較高風險,而且見效周期長,不少機器人公司缺乏成熟的商業模式,不足以支撐高估值,這就要求民營資本進入機器人行業之前,要謹慎而為,不僅做好充分的知識儲備,還要練就“火眼金睛”,方可在魚龍混雜的行業中挖掘出有潛力的企業或項目。
避免低水平重復國內企業需另辟新路徑
我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前景儼然形勢一片大好,相關企業數量也越來越龐大,但縱觀當前整個機器人行業,雖然中國已成為第一大機器人市場,但真正有品牌影響力、有市場競爭力的企業卻并不多。對此,劉進長特別提醒,發展機器人產業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和惡性競爭,低水平的機器人并沒有競爭力。“這是目前最需要警惕的問題。”
需要看到的是,在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的幕后,核心關鍵技術的缺失、零部件中高精度減速器、伺服電機和控制器等依賴進口、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薄弱、高端產品質量可靠性低等問題始終嚴重制約我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如何破解這些難題,甘中學認為,要么繼續學習國外工業機器人發展的先進經驗,把控制器、減速機、驅動器等核心元件的質量搞上去,再把集成這個環節做好,實現機器人在性能與質量方面上的大幅度提升,打破機器人“低端化”困境;要么另辟新路徑,把機器人真正做成人而不是做成自動化機器,讓機器人模擬人加工制造的思路和方法來進行智能反饋式循環加工,這才稱得上是智能機器人。
從國外機器人市場來看,經過60多年的技術發展、產業整合,全球已經形成了ABB、KUKA、安川和FANUC四大工業機器人公司。這4家公司技術各有側重,市場競爭力都很強,幾乎壟斷著全球70%以上的市場。
在這樣的現狀下,國內機器人企業如何能搶占先機,贏得市場份額,對此,孔祥戰認為,在我國當前機器人產業規模小、競爭力弱的態勢下,機器人產業發展路徑上,國內公司有4條路可走。
第一,企業要聚焦到核心零部件上發力,比如RV減速器、諧波減速器。僅這塊就占到機器人成本的30%以上,但多數卻需要進口。“不過,目前,隨著國內企業南通振康、南京綠地的發力,已經開始迫使國外降價。”
第二,當前ABB、KUKA、安川和FANUC四大工業機器人公司壟斷全球70%以上的市場,國內企業要想突圍,需找到四大公司薄弱的領域,結合具體生產工藝,在細分應用市場上做精做細。
第三,國內企業要做高附加值的新型工業機器人產品。
第四,產融互動,收購國外擁有核心技術的機器人公司。國外有的機器人公司,技術成熟,但由于市場原因,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收購這類公司之后,走引進、消化和吸收的老路,再利用熟悉的國內市場,即可與國外的工業機器人巨頭們展開競爭。
“過熱”論為時過早行業不缺資金缺人才
機器人產業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之一,已經各地爭相布局機器人產業。但在你追我趕的熱潮背后,擔憂也隨之而來,不少市場人士提出:機器人產業是否已經過熱了?
對于這一問題,無論是科學家、學者,還是企業家,都認為就目前國內的現狀而言,談“過熱”還為時尚早。
任何產業的發展,只要站到了“風口”上,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源、人才、資金的涌入,都會形成一個“熱”的過程,但未來隨著產業競爭的洗禮,大潮退去之后,市場自然會放慢腳步,會有很多有價值的企業沉淀下來,同時,也會讓“裸泳”的企業顯露真身。
有專家指出,補齊中小企業“機器換人”短板,可以采用“共建專項基金+首臺”的協同模式;扶持發展專業服務機構,聯合培養專業人才;量身打造專用機器人,精準打通供需對接渠道。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