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房“限價令”實施月余,項目申報預售證卡殼現象愈演愈烈。無論是從樓盤推廣情況看,還是權威人士分析,都顯示北京市住建委目前押了近40個項目的預售證,住建委和開發商正就一些項目協商研究如何調整價格。
大興區有7、8個項目等待開盤,這里因臨近未來的北京第二機場而備受購房人關注,萬科、保利、龍湖、金融街等知名房企均在此聚集,而有意向在這里買房的已經排號登記了幾千人。不過,這些人何時能買上自己心儀的房子是個未知數,因為這些項目都沒拿到預售證。
“現在沒房賣,還沒拿到預售證,價格待定,可以過來先排號。”預計6月開盤的云立方項目銷售人員告訴記者,沒拿到預售證的不只他們一個項目,北京很多項目都是這樣。“開不了盤,我們也著急,每天在這兒白接電話,實際上客戶已經積蓄夠了。”他說。
京版國五條細則出臺后,由于實施嚴格限價,勒令新開盤項目定價不得超過區域均價、已開盤項目定價不得超過前期銷售平均價格、當月銷售價格不得超過上月銷售平均價格,因此,很多項目因價格原因而拿不到預售證。
業內專家認為,預售證被卡的原因基本上是項目定價過高,開發商又不愿意降價,如果價格與上一期持平,北京住建委不會不批的。
面對預售證被卡,開發商的應對策略有所不同。有的開發商為了避免客戶流失,開始接受住建委的價格指導;有的不愿降價,就變相采用拆分裝修款的銷售方式;有的將毛坯房改成了精裝修,并且壓低裝修成本;有的不但將毛坯房改成精裝修,還打出了綠色環保牌,以恒溫恒濕恒氧為由提高報價。
除了上述幾類急于銷售的開發商會主動想辦法拿預售證外,還有部分開發商選擇了被動等待,甚至根本就不去申請預售證。
“我們旁邊一項目去申請預售證了,根本沒批下來,那我們再去也同樣批不下來,所以索性就不去報了。”大興某上市房企北京公司有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時報記者,如果仍按照上一期的價格去申報,項目是賠錢的,這對上市公司來說比較尷尬,沒法向股東交代。
上述負責人說,分期開發的項目普遍采取的銷售策略是,前期以一個相對較低的市場價格出售,然后穩步小幅上漲,實現盈虧平衡。“我們也知道不開盤放著成本也很高,銀行要利息,但是我們也沒辦法,不能賠錢賣。現在是出門必死,那不如等會兒再死。”他顯出一臉無奈。
“我們與周圍的幾個沒拿到預售證的項目一樣,誰也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只能等著。因為當初拿地的成本就擺在那,想限房價首先得限地價。”上述負責人說,期望政府有更好的方法解決調控價格的問題,在政策上會有些引導性變化。
陜煤集團榆林化學二期項目取
國家電投集團印發水、火、風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