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城區日益高漲的生產成本,為了同時享受中關村園區政策優惠和郊區縣廣闊土地資源,不少高科技企業公司注冊在海淀,生產工廠在平谷,而平谷區目前的產業構成主要以汽車配件制造、食品制造等科技含量較低的制造業為主。
去年年底,國務院批復同意了中關村示范區空間規模和布局調整的方案。中關村示范區的面積從233平方公里調整為488平方公里,房山、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順義和延慶等7個區縣首次擁有了中關村園區,享受到了中關村各項優惠政策和配套政策措施。
而作為春節后首個獲得中關村授牌的園區,談到園區今后將發生的改變,平谷區經信委負責人首先提到的便是產業結構升級。
“隨著中關村政策的落地,高新技術企業將會越來越多地落地在平谷。對于產值雖高,但附加值較低企業的引入,我們的門檻會越來越高。”他介紹,由于城區日益高漲的生產成本,為了同時享受中關村園區政策優惠和郊區縣廣闊土地資源,不少高科技企業公司注冊在海淀,生產工廠在平谷,而平谷區目前的產業構成主要以汽車配件制造、食品制造等科技含量較低的制造業為主。
這一傳統模式導致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問題——土地、人力資源來自平谷,高額的利潤、可觀的稅收卻都落在了中心城區。
“要想提高區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吸引更多高科技高附加企業勢在必行,而吸引企業靠什么?就是優惠政策和完善的配套政策措施。”該負責人說,在過去,政府相關部門為了吸引高新技術企業入駐,想盡辦法為其提供土地、爭取資金、貼息貸款等各種優惠,但這畢竟不是長效的機制,區縣無法長期承受這樣的負擔。而成為中關村的一員,讓這些為高新技術企業納入中關村“先行先試”政策的覆蓋范圍,會幫助越來越多這樣的企業投入遠郊區縣的懷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