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十一五”末,北京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在75.5%以上。面對新的形勢,作為北京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突破口,“十二五”時期,前述的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北京市產業發展的重點。可以想見,政府的政策將對北京市未來的產業演進帶來深遠的影響,并將決定北京市產業未來的發展走向。
中國的經濟被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表明,雖然改革的目標是要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但因它脫胎于原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使得政府在經濟活動中仍然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中國的經濟體制中,雖然一般而言,區域內產業的生成和發展是由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和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共同作用的,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語境下,最終仍然是由政府推動的。北京市產業演進的歷史和現實都明白無誤地證明了這一點。
新中國成立之初,北京完全是一個“消費型城市”。為了徹底改變這種局面,當時的人們迫切地要把北京建設成為國家的工業基地和工業城市。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北京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北京市基本上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工業增加值在北京市的整個經濟體系中所占的比重已超過70%,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可以說,這樣的產業發展格局是政府“一手”推動和造就的。
改革開放以后,北京市開始調整以往的產業體系,注重發展服務業。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聯想、北大方正等高科技企業的崛起,高新技術產業開始在北京市占有一席之地并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同時,以房地產業、信息服務業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迅速成長。但是,在北京市的產業體系中,傳統產業中冶金、化工、建材等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對此,政府開始施以“重拳”來推進北京市產業的調整。
在政府施以的“重拳”中,具有標志性的事件有以下三件。
第一, 發展現代制造業。2002年后,隨著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關于振興北京現代制造業的意見》的出臺,北京市的現代制造業便漸露崢嶸。“北京現代”快速形成規模生產能力,并迅速在全國同類產品中占有5%的市場份額,而且在北京市場上“擊潰”天津大發(“黃面的”)和夏利,即是這種政府行為的直接結果。
第二, 首鋼搬遷。首鋼距天安門只有17公里,其在石景山地區集中了焦化、燒結、煉鐵、煉鋼和軋鋼等高耗能、耗水及高排放生產工序。2005年2月,國務院原則上同意了首鋼制定的壓產、搬遷、結構調整和環境治理方案。2010年底,首鋼石景山廠區爐火全部熄滅。
第三, 關閉煤礦。為保障首都的生態環境,北京市從1998年起便開始大規模集中整頓關閉小煤礦。經過多年努力,至2010年6月底,北京市全面完成了房山區18座小煤礦、門頭溝區6座小煤礦的關閉工作,徹底結束了北京市小煤礦的采礦史。
作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突破口,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和航空航天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已經成為北京市“十二五”期間發展的重點。
截至“十一五”末,北京市的第三產業比重在75.5%以上。面對新的形勢,作為北京市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突破口,“十二五”時期,前述的八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北京市產業發展的重點。可以想見,政府的政策將對北京市未來的產業演進帶來深遠的影響,并將決定北京市產業未來的發展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