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發布了《中國區域服務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顯示服務業競爭綜合排名中,上海、北京、天津位列前三。
雖然北京的服務業占GDP的比重要高于上海,但綜合競爭力仍不及上海。隨著上海自貿區政策的落地,上海的競爭力將進一步加強。
近年,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服務業占GDP比重進一步提高。但地區間差異很大,報告建議,未來應加快市場化改革,破除服務業的國有壟斷和地區壟斷,使得服務業要素在地區間更自由地流動。
北京輻射能力遠低于上海
報告顯示,服務業綜合競爭力排名前三的,分別是上海、北京、天津。京滬兩地的水平要遠高于其他省份,如排名第四的江蘇,其綜合得分還不及京滬的一半,天津比江蘇略好。
2012年,北京市服務業占GDP比重為76.4%,75%的就業崗位來自于服務業,90%的固定資產投資和實際利用外資投向了服務業。而同期上海服務業占GDP的比例,則首次超過60%。
雖然北京服務業的占比高于上海,但在綜合競爭力上卻輸上海。此次報告的主編之一,中國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夏杰長指出,北京服務業對周邊地區的輻射能力遠低于上海。上海依托發達的長三角都市圈,通過與周邊地區良好的競合關系,使得綜合競爭力優于北京。
夏杰長進一步指出,北京的優勢是基本公共服務,而上海的優勢則是生產型服務業。北京作為行政中心,通過對行政資源的控制,以及知識密集型產業,如軟件信息產業,對周邊施加影響。
而上海則是依托其強大的制造業,通過對周邊地區的輻射,建立了密切的生產鏈條。典型的生產型服務業,如金融業的發展,上海要遠超北京。隨著長三角都市圈的擴圍,隨著上海自貿區政策的落地,北京與上海的差距進一步加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區域經濟研究員劉勇指出,上海本身的制造業比較強大,后輻射到周邊,帶動長三角的發展。而北京的制造業基礎不太好,對周圍輻射能力不強,河北與北京天津的差距太大,也難以承接相關產業。
地區間分化嚴重
報告顯示,服務業綜合競爭力排名里,前九名全部來自東部地區;25名之后的省區,基本來自西部地區。
從服務業占GDP比重這一直觀數據來看,高者有已經達到70%多的北京,東部沿海省份如江蘇、浙江、天津在45%左右,大部分中西部省份多不超過40%。
中國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指出,今年一季度,我國服務業增加值已經超過工業增加值,成為對一季度GDP的最大貢獻者。這折射出,我國服務業發展已經到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甚至在今年形成轉折點。
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姜長云指出,我國服務業總體而言,發展不足。但個別服務業已經出現過剩,如物流園區的建設,現在就需要進行控制。另外,像一些地方的休閑農業,也出現嚴重的同質化現象,供給遠超需求。
類似情形也發生在金融領域。各地存在大量地方政府保護主義,紛紛采用隱性擔保和利率管制手段,進行低水平競爭。
報告建議,未來應加強服務業的區域協調發展。現代服務業應建立在發達制造業的基礎上,東北、中西部地區應積極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另外,需提高地區間的開發程度,打破壟斷,讓服務業要素在地區間自由流動。